•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中国开发区
  • 协会服务
  • 中国开发区协会
  • 投稿

    收藏

    微信
    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加入QQ
    交流群

    留言

    《中国开发区》

    打开菜单

    收起菜单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国家级开发区动态

    潮涌下沙踏歌行 写在杭州开发区成立25周年之际

    来源:杭州开发区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1日 10:22 点击量:562 字体: 分享: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勤劳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今年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25周年,25年艰苦奋斗,25年铿锵前行,25年春华秋实。开发区人用辛勤汗水滋润了下沙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

      25年的发展历程中,开发区人始终牢记“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的庄严承诺,勇于改革创新,敢于直面曲折,善于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渝,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昔日的滩涂地崛起了一座现代化新城。

      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站在新的起点,迈入新的征程,开发区人将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励精图治,迎接更大的挑战,实现更新的跨越,拥抱更好的未来!

      潮起钱塘江

      打开杭州对外开放主窗口

      东方风来,春潮涌动。

      沉睡经年的钱塘江东部湾十万亩围垦滩地,迎了一批新的“垦荒者”。

      放眼全国,1992年初春的南方谈话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处于重大转折期。从邓小平当年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题笔的“开发区大有希望”,到明确提出“开发浦东、开放浦东”,承载着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希望和嘱托,开发区建设在中国进入一个新时期。

      “你们要抓住20世纪最后的机遇,抓住本世纪的尾巴,加快发展。”邓老的寄语言犹在耳。

      从南方的经济特区启蒙到长江经济带的龙头起舞,长三角因此成为改革开放第二阶段中国经济中最活跃的板块。

      地处长三角南翼、东海之滨的杭州,也经历了一次战略抉择。一面是改革开放春风劲吹,世界新产业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扑面而来,一面是国内沿海大城市开发区建设风起云涌,咄咄逼人。是大鹏冲天迎风而起,还是燕雀之志偏安一隅?

      “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就是在改革开放中‘抢跑道’‘上台阶’,时不我待,机不可失,必须全力以赴,务必成功!”开辟一方开发区高地,构建一整套适合区域实际的特色管理模式和制度,使其成为杭州市乃至全省改革的试验田和先行区,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当时省、市决策层的共识。

      在1990年设立的杭州钱江外商台商投资区下沙启动区块上,一条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开发区创业之路由此起步。

      缺资金、缺人、管理体制不顺……一道道拦路虎挡在面前。

      人民给我一方土,我还人民一座城。开发区人特有的斗志和激情迸发。

      “我们都有三样必备工具:雨衣、胶靴、手电筒。”开发区管委会第一代创业者回忆说,当时下沙就是一片大工地,大家忙着跑项目、跑企业,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全长18.5公里的下沙公路建成通车了,直径600毫米的供水干管接通了,从乔司接入的35千伏变电所也建成了……“七通一平”,步步完善。开发区坚持“百年大计,不留遗憾”的理念,紧紧抓住“规划、建设、招商”三大主线,集中力量在高起点、高标准、高强度上取得突破。1992年,开发区就接待了中外客商1000余批次,落实境外投资项目22个。

      1993年4月4日,喜讯传来。国务院正式批准,在下沙区块设立国家级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沙开发由此正式进入“国家队”行列。也正是抓住了引进外资扩大开放的大好时机,杭州由此加入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行列。

      从此,下沙开发投资迎来爆发式增长,真正成为投资者的热土。从围垦造地、滚动开发、招商引资、产城融合,下沙的外向型经济的窗口和平台作用不断凸显。

      杭州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从主动接轨浦东开发开放到开辟杭州发展新空间,从“城市东扩、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到“拥江发展”行动全面启动,下沙的开发迈出了拓荒者的第一步。

      发展大工业

      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有凤来仪,非梧不栖。

      开发区建设的“下沙速度”,在招商引资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1993年12月17日开发区首家中外合资企业投产以来,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公司纷至沓来、落地开花。

      松下是最早进驻下沙的500强企业,从马达、洗衣机到智能马桶盖、小家电,下沙陆续集聚了松下产业链集群。光洗衣机就年产近300万台,成为松下全球最大的洗衣机生产基地。

      “当年厂区周边还是一片荒凉,甚至还有野兔出没。”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华东区董事苏立荣记忆犹新,他是最早来到下沙的第一批企业员工。1994年杭州顶津食品有限公司在开发区成立,这也是康师傅旗下最早设立的饮品公司。

      如今康师傅在下沙已拥有17家食品饮料和配套企业,员工1万多人,建起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方便面高速生产线,康师傅的产值和纳税额名列开发区企业前茅。康师傅与娃哈哈、可口可乐等大品牌在这里打造起“食品饮料王国”。

      “可以说,我们伴随着开发区共同成长。”苏立荣颇多感慨。

      也是在1994年,美国玫琳凯化妆品公司在下沙投资2000万美元,创建美国本土以外的第一家工厂。20多年来,中国地区已成为玫琳凯化妆品在全球最大的市场。玫琳凯也追加投资,把亚洲研发中心搬迁至下沙。

      “这是玫琳凯立足大中国市场辐射亚太区战略布局的关键一步。”玫琳凯大中国区总裁麦予甫说。玫琳凯今年还荣获浙江省十佳国际投资企业称号。

      东芝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我国第一条民营资本投资的半导体芯片生产企业士兰集成,国内最大的汽车空调膨胀阀和贮液器产品供应商三花,九阳小家电最大的产业基地,供应全球的手机配件“隐形冠军”安费诺飞凤……国内外先进制造业巨头纷纷在下沙建立大型生产和研发基地。

      辉瑞、默沙东、吉利亚、礼来……全球知名医药巨头纷纷落户,开发区生物医药产值占据全市约50%,是名副其实的杭州医药港“核心”、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从招大引优,大项目带动,到壮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开发区逐步确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四大优势主导产业。

      从1994年工业产值7000万元,到1995年的3亿元,下沙这片热土的产出节节攀高,1998年突破了100亿元,到2006年首次突破1000亿大关。开发区成为杭州市招商引资大平台、产业发展主战场,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最高占全市比重达15%。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工业强区第一名。

      20多年来,开发区集聚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达75个,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86家。先后被国外权威机构评为中国75个城市开发区投资环境“最佳开发区”、“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开发区”。

      立足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引领区,开发区正加快从“下沙制造”向“下沙创造”转型升级的步伐。

      筹建大学城

      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

      下沙的一条学源街、一条学林街,留下了多少人的青春记忆。沿街道从西向东,随处可见风格多样的漂亮校园,年轻人或三三两两捧书阅读,或在小桥流水边休憩,或打着一场畅快淋漓的篮球赛,亦或正谈着一场恋爱,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大学愉悦的氛围。

      对于开发区规划分局副局长彭公进而言,这片下沙大学城,还多了一份情满意远的奋斗记忆,往事并不如烟,谈起昔日岁月,点滴犹记心间。

      “那是1999年底左右,研究生毕业后的我来下沙工作没几年,当时全区工业经济已具备一定规模,一批优势产业基本形成。这时,制造业为主的下沙‘产’已经有了,能不能在‘学’和‘研’方面有所突破,让‘学’和‘研’来提升 ‘产’,同时‘产’又能给‘学’和‘研’提供支撑。”彭公进至今清楚地记得,当时他在原规建局规划科工作,管委会提出建立“浙江高教科研城”的愿景, “当时最重要的一条是,下沙已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如果要继续发展壮大,希望能引进多所知名大学集中成城。”

      随后,开发区最先向浙江丝绸工学院抛出了“橄榄枝”。当时,地处杭州城西文教区的众多高校,也正为校区面积太小的窘境而苦恼。双方各有意向,自然一拍即合。

      与此同时,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雷也在殷殷催响。2000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策,并最终拍板:我省发展高教园区,以下沙为主,滨江、小和山为辅,重头戏在下沙。下沙也由此成为第一个建设大学城的国家级开发区。

      蓝图已定,实干为先。那时候的下沙高教园区所在地,仍是一片滩涂模样,然而,城市的冷清、园区的简陋、精简的人员,并没有影响和动摇奋斗者们的干事热情。2000年10月,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开工。2001年10月,西区一期六所大学顺利开学。一般一所学校建设期为4—5年,下沙高教园区的高校由开工建设到竣工投用招生用了不到1年,最快仅10个月时间,充分体现了“下沙速度”。

      规划建设期间,按照“大学城”的理念,教育厅、管委会和学校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同步推进,学校负责校园内项目建设,管委会负责大市政道路配套设施建设,工作环环紧扣。彭公进说:“当时规建局就3个科室10多号人,但通过努力,保质保量完成了任务,甚至具有一定前瞻性,比如规划了高教西区和东区两个公园,还在文泽广场预留了半圆形的地块用以地铁站口建设。尤为重要的是,这份荣誉大大提振了大家的信心与热情。”

      今年刚退休的浙江工商大学教授何丽野,17年前第一次来到下沙校区授课。他记得,那时候新校区里只有三幢教学楼,往东边望去,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再过去就是钱塘江,“如今大学发展到这么大的规模,有如此美丽的校园,真是想不到,也是那时不敢想的。”

      随着时代的浪潮推进,历史正一页一页地向前翻去。高教园区是下沙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沙的发展离不开各高校的支持和参与。今年,下沙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区校合作的若干意见》,并在2018年度高校座谈会上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区校合作,共建下沙科技城。

      现如今,下沙高教园区共有普通高校14所,其中本科高校8所、高职6所,在校师生近25万。你听,那从各幢教学楼里传出的阵阵读书声,俨然已成了下沙独有的“天籁之音”。

      结缘大江东

      走出一条“飞地”开发新路

      一江之隔,两地相望,拉开时光大幕,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对岸的大江东有着千丝万缕的因缘际会。

      2001年7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为抢抓我国扩大开放的有利机遇,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作出“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战略部署。

      2002年7月,市委、市政府决定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开发建设江东市本级区块,即后来所称的前进工业园区。

      2014年8月,体制调整,前进园区划归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党工委、管委会统一管理。

      从最初的结缘,到体制调整,这十二年的风云变幻、实践探索中,细想开发区与江东的结缘过程,无不蕴含着开发区人对改革创新的孜孜以求和新时期创业的艰苦探索。

      犹记得,2007年全面启动开发建设之前的前进园区,是偏僻的海涂乡村,地广人稀,道路不畅,当地人戏称之为“萧山的东伯利亚”。

      到2014年体制调整之时,经过七年的大力度开发,前进园区完成了土地流转和征地拆迁、规划编制和基础建设、招大引强和要素破解、项目落地和加快建设等发展阶段,已经快速进入到投产见效的新阶段,走出了一条“飞地”开发(指的是跨行政区开发)的新路子。

      这期间,一批勇立潮头、善于改革、敢于创新的下沙铁军,跨过钱塘江,每日绕走几十公里的远路,来到江东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们以饱满的激情,夙夜不怠、攻坚克难,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项目建设的高潮,一路走来非同寻常、十分不易,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发展篇章。

      高起点规划。启动建设之初,前进园区就立足高端高新、智能智慧、产城融合的定位进行规划设计。40平方公里的园区,工业用地仅16平方公里,保留了大片的绿地、广场用地、河道水系、沿江湿地,同时提前规划建设了多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医院。最早建设的梅林大道,就是江东一条重要的产业发展轴和绿色生态走廊,被誉为大江东最美景观廊道,当时开发区选了最好的苗木移栽过江,共种植大树7000余棵,由此可一窥对这片土地寄予的厚望。

      高强度投入。2007年市委、市政府召开“主攻江东、决战江北”誓师大会后,开发区举全委之力,向前进园区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物力。在资金需求量大、财政非常吃紧的情况下,向园区共计投入100多亿资金;在编制和人员极度紧缺的情况下,更是前后选派充实120名精干人员到前进园区工作。这种高强度投入,可以从城市功能配套建设力度上感受一二,园区在大量“围垦飞地”征迁的基础上,仅用5年左右时间就建成主骨架路网,水、电、气、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也同步到位,还建成了一个城市综合体。

      高标准招引。依托国家级品牌优势和产业溢出效应,开发区高标准高要求为前进园区招商引资,推动了一批龙头旗舰型优质项目签约落地,形成了以长安福特整车、西子航空为核心的先进装备制造,以华东医药、苏泊尔药业为核心的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板块,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其中,作为全省改革开放以来引进的最大单体工业项目,长安福特整车项目受到了省、市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全力支持,招商团队在多轮洽谈中经受住了严格考验,该项目从签约到破土动工只花3个多月,从启动建设到设备安装不到1年时间。同时,依托龙头项目的带动效应,两年时间就成功引进6家世界500强、7家全球零部件百强企业,形成了汽车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跨区域“飞地”开发,有效检验了开发区的干部队伍,推动了开发区进一步做大做强;同时,有效推动大江东的加快开发,提升了区域综合实力,助推了市委“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最终实现多方联动、共赢发展。

      现如今,前进园区是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占大江东面积不到10%的前进园区,实现了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366亿元,占大江东比重32%;财政总收入44亿元,占大江东比重50%,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效力大都市

      建设宜业宜居宜学美丽新城

      2001年,新一轮杭州城市总体规划启动编制,首次提出杭州未来城市空间布局要着力形成“一主三副六组团”的格局。为助力构筑大都市,作为副城之一的下沙新城围绕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新世纪大学城、花园式生态型城市副中心“三大目标”,加快了从“建区”向“造城”的历史性转变。

      2004年之前,开发区规划布局主要以工业区和高教园区为主,居民绝大部分为12个村的原住民。城市化转型,首先从“撤村建居”开始。

      2005年,开发区启动撤村建居工作,全区12个村采取整村拆迁、临时过渡、多层公寓集中安置的方式实施城中村改造。

      “拆迁工作,难啊!”下沙社区居民漏君锋经历了整个拆迁过程。他回忆说,“因为各种因素,很多村民都不愿意拆,工作人员经常上门劝导到深夜。现在回过头来看,大家是切实享受到了城市化的红利成果。”

      完成了12个村的整体拆迁,开发区整整用了3年。拆迁之后就是安置,自2011年实施回迁安置以来,到2017年底,开发区已完成湾南社区、头格社区等12个社区的安置工作。至此,下沙“城中村”成为历史,下沙也成了杭州市第一个实现回迁安置“清零”的区域。

      “建区”侧重的是“筑巢引凤”,而“造城”则更需要营造环境、集聚人口。如何吸引人流呢?加快房地产开发和商业配套设施建设显得极为重要。为此,开发区整合各方力量,主动到全国各地推介、招商引资,吸引了一大批名商来到开发区。龙湖、保利、宝龙等知名房地产企业,杭州首站纷纷选择了下沙。

      宝龙地产杭州公司相关负责人如是说:“当初下沙人口并不多,但是我们看好这里,它作为较早的国家级开发区,享有多方面的政府政策支持,同时,宝龙下沙项目所处的大学城北板块,拥有浙江省最大规模的高教园区,集聚约25万名师生,商业潜质巨大。”

      商业配套的完善,带来了人流的涌入。数据显示,2011~2015年,开发区规划建设了440万平方米商品住宅、30万平方米人才专用房、140万平方米拆迁安置房、100万平方米外来人口公寓的多元化住宅保障体系。

      面对开发区“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城市经济的增长不再依赖于大规模工业品生产,而更多地依赖于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空间对人才、技术的吸引力和城市生态竞争力。

      2013年,开发区启动“美丽东部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同年,全面开展水环境保护和整治;2015年起,启动实施3年大气污染防治计划;2016年,区内12个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施工,并同时开展区域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控制汽车尾气污染等多方面工作。

      持续多年的环境治理提升,如今的开发区已获评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宜业、宜居、宜学的下沙新城,正向着花园式生态型城市副中心不断转变。这里,目前已集聚了70万人口;这里,地铁一号线、之江东路、德胜快速路等实现主城半小时“无缝链接”;这里,将为“拥江发展”时代的杭州不断助力。

      开发金沙湖

      绽放东部“城市之眼”光芒

      时光仿佛善于魔法,赋予一片土地万千变化。

      下沙,地处钱塘江畔,与水相生相伴,有“水韵新城”之称。多少年来,钱塘江、幸福河,无私润泽着这片土地,滋养着生生不息的一代又一代下沙人。

      改变是下沙与生俱来的基因,如同水一般流淌于开发区的骨肉血脉中。如果说开发区的发展承载着下沙25年的历史,那么金沙湖则浸润着下沙新城10年发展的轨迹。从酝酿到塑造再到成形,变化的不仅是金沙湖,更是开发区整体发展的思维跃升与不断开阔的视野和格局,以及对长远发展的深度考量。

      没有湖泊的城市,性情总显粗犷。一个湖,是一个城市的眼睛,是生态环境的硬性指标,更是综合竞争力的软性体现。2008年,江河环绕的下沙开始酝酿金沙湖的规划,描绘善睐的东部“城市之眼”。这个杭州最大的人工湖,面积相当于西湖北里湖的90%,与昆明翠湖和济南大明湖相近。

      2009年春节过后不久,金沙湖开挖正式启动,各种棘手问题也接踵而来。由于湖区地块为滩涂地质渗透性较好等一系列实况,施工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得先做验证,比如为确定用哪种湖底泥才能更好防渗水,曾挖了好几个“小样”以及一片50多亩的区域,先做三个月的实验;又譬如,为了考察湖边人造沙滩的沙子,多次远赴沿海各地调研考察,最终才从威海确定沙源,辗转运抵金沙湖边调配铺垫。

      这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的确是金沙湖进度缓慢的众多因素之一。金沙湖规划腹地曾是下沙集镇所在地,农贸市场、供销社、邮局、卫生院等一系列拆迁遗留问题,更让二三期的建设“举步维艰”,贯穿下沙南北的金沙湖下穿隧道甚至因此停工好几年。

      保证工程质量本身的压力就已巨大,而社会对金沙湖项目的关注更是远超人们的想象。金沙湖启动建设后,未来的预期被无限放大,周边的房价高涨。由于建设进度的缓慢,房价随着楼市波动潮起潮落,坊间对于湖挖不挖的议论,时不时流传着。

      2017年,开发区吹响“三次创业”的号角。近50名工作人员,组成专班奔赴一线,挨家挨户劝导,算经济账、算法律账。仅用两个月时间,下沙集镇57户签约、拆除,金沙湖规划区域内的遗留户全面“清零”,拖了十年的拆迁“硬骨头”终于啃下。2月二期工程开工,3月三期工程开工,10月湖体基本成型,11月正式注水,12月底注水完成,随着拆迁的“清零”,金沙湖建设紧锣密鼓地推进。

      蓄水完成的金沙湖,静如碧玉,淼淼烟波,风姿绰约,更显下沙新城“明眸善睐”的秀美。金沙湖隧道的通车、湖畔中心的落成、大剧院的规划出炉,一个个好消息纷至沓来,金沙湖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有湖的城市,才能散发出万种的风情。一道夕阳斜卧于湖面,摇曳着橙色的光芒,鸟儿不停划过湖面追逐着。年轻的创业者慢跑在繁花簇锦的绿道中,孩子们嬉戏在湖边的沙滩上,老人们相约在湖边散步……空气中充满湖水的清澈气息,微凉的风吹得人如痴如醉,在喧嚣的城市中,回归自然,这才是生活原本的面貌,是下沙这座新城能给予你安定和前行的力量。

      有湖的城市,总是让人心生向往。未来的金沙湖畔,媲美悉尼歌剧院的1200座大剧院落成,国际会议中心、文体中心交付使用,环湖四周的金沙湖公园全面完工,2000余车位的地下停车场启用,一个集行政办公、商务金融、产业总部、文化娱乐于一体的国际化CBD商务区将完美呈现,辐射杭城东部。

      打造双小镇

      构筑下沙“双创”主平台

      下沙科技城内,除了大学城、产业园区、综合保税区,两个“高科技”打造的产业小镇,正在迸发勃勃生机。

      一个是杭州医药港小镇,主打生物医药产业;一个是大创小镇,聚焦创新创业,均已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

      作为“拥江发展”产业带的重点板块,两个小镇是开发区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也是全区创业创新最主要的承载点。

      “这里集聚了人才、资本、平台、研发机构等各类要素。特别是医药产业上下游企业已经形成一个产业集群。” 杭州和泽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目前我省规模最大的专业药品研发机构之一,对于选择落户下沙,该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倪晟表示笃定和庆幸。

      曾经,这片土地是下沙草莓的种植地,大棚遍地。现在,规划3.4平方公里的杭州医药港小镇,产、学、研、资正交融发展:云集海内外英才,生物医药从业人才超过2万名;坚持大项目带动,奕安济世、华海药业、九洲药业、科惠医疗、贝瑞和康、歌礼生物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至沓来;构筑海量级平台,国家级孵化器、加速器、生命科技中心等载体正在建成;打造全链式生态,已配置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院、国家新药安评中心浙江分中心、浙大一院杭州医药港临床试验中心,集聚了一批生物医药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小镇功能配套和生态环境建设也被定为重头戏。靓丽的小镇客厅、温馨的人才公寓已经投入使用,高端的教育医疗资源,完善的商业配套、多功能的文体中心、优美的生态景观正在建设,将打造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美丽家园。

      生物医药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开发区目前已落户生物医药企业480余家,实现年产值250亿元。杭州医药港小镇镇长卢建军介绍说,未来要打造全国一流的科技研发型医药小镇,计划到2020年,实现年产规模500亿元。

      下沙的双创核心区域,大创小镇今年的成绩单十分亮眼:每月新增上百家创新型企业。大创小镇之所以快速崛起,源自于新加坡杭州科技园和国家级高科技孵化器平台基础,并整合了周边高校资源和力量。

      在小镇3.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截至目前已落户各类企业4300多家,其中半数以上为科技类企业,包括搜狗研究院、士兰集成、立昂微电子、中科极光、网创科技、达内软件等。

      今年,大创小镇迎来千人规模“会客厅”——国际创博中心正式亮相。随后,这幢现代化建筑里,相继成功举办首个杭州国际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海外青年走进大创小镇主题活动、国际柔性电子大会、浙江省首届“大创杯”创客大赛、第二届中新国际技术创新高峰论坛等10余场高端国际会议论坛。12月8号,2018杭州国际众创大会也在此启幕。

      国际创博中心的热闹,只是大创小镇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作为下沙科技城引领创新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之一,从2017年1月开始筹备建立以来,小镇日新月异。未来,大创小镇将努力打造高端人才汇聚、特色产业鲜明、配套体系完善的“三生融合”国际化特色小镇。

      逐梦东部湾

      争当“拥江发展”排头兵

      从空中俯瞰下沙16.5公里江岸线,即将入海的钱塘江在这里拐出一个U形大弯,这“最美东部湾”让多少下沙人引以为豪。

      面向东方,江风拂面,又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这一片滩涂地生长出来的热土,自诞生起,就从没缺少过传奇。从赶潮围垦的先驱者,到对外开放主窗口,从招商引资大平台、产业发展主战场,到转型升级的生力军,开发区人眼里不断见证着沧桑巨变,心中始终涌动着前行的波澜。

      党的十九大之后,历史又走向了新征程,开发区人踌躇满志,再一次把准了时代脉搏。2017年6月召开的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上,省委省政府提出“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2017年11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实施“拥江发展”战略的意见》,着力打造“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升级版。面向未来描绘蓝图,杭城进入了后工业化发展时期,走向了以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升级带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开发区地处“大湾区”核心区域,位列“拥江发展”重要节点,也就此迎来了全面深化产城融合、加快建设美丽智慧新城的重大机遇。开发区人紧紧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以无可替代的资源条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舍我其谁的雄心胆略,争做城东智造大走廊的引领区、国家开发区转型升级示范区、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城区。

      2018年伊始,开发区积极抢抓机遇,全面部署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产城融合”三大战略,加快推进“三次创业”,全力打造“下沙科技城”和“下沙新城”,开创全面转型发展的新局面。

      这一年,开发区人紧紧围绕项目大推进、创新大提速、平台大开发、空间大整合、环境大提升、改革大深化这“六大硬仗”,攻坚克难,持续提升城市发展品质。幸福路下穿金沙湖隧道通车,金沙大道便道贯通,地铁一号线延伸机场段、艮山东路提升改造、运河二通道等重点交通工程有序推进,杭州东部交通枢纽的重心地位进一步夯实。杭州医药港小镇和大创小镇持续发力,综合保税区获批,金沙湖商务区继续完善,东部湾总部基地建设如火如荼。已经投用的沿江景观公园东区和正在建设的西区,进一步完善滨水绿地设施;亚运轮滑馆、大剧院、国际会展中心、职工文体中心等“五大文体设施”开建在即……多种业态协同共进,城市品质持续提升,“最美东部湾”的未来更加令人向往。

      25年来,开发区始终屹立时代潮头,一次又一次创新思路,突破制约,保持高质量发展。眺望未来,不忘初心,梦想依然前行。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历史的接力棒如今已握在手中,开发区人唯有以奋斗的姿态、决胜的勇气和澎湃的活力,继续书写新时代新发展的绚丽篇章,奔向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明天!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应急管理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版权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能源局
    内蒙古开发区协会山西省开发区协会云南省工业园区协会天津市开发区协会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与外包产业联盟湖南省开发区协会安徽省开发区协会江苏省开发区协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北京市开发区协会山东省开发区协会福建省开发区协会广东工业园区协会上海市开发区协会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浙江省开发区协会
    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南都网联合早报网凤凰网和讯网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网易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光明日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中国国际投洽会绿色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广西钦州保税港区
  • 政府部门
  • 行业协会
  • 新闻媒体
  • 友情链接
  •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