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中国开发区
  • 协会服务
  • 中国开发区协会
  • 投稿

    收藏

    微信
    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加入QQ
    交流群

    留言

    《中国开发区》

    打开菜单

    收起菜单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图片新闻 资讯中心 省级开发区动态

    湖南永兴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助推县域经济腾飞

    来源:湖南永兴经济开发区 张正伟 发布时间:2024年01月02日 10:43 点击量:1266 字体: 分享:

      园区是产业聚集地、财源发动机、经济主战场,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县域强,必须以园区的高质量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赢得先机、争到空间、占据高点。近年来,湖南永兴县大力实施产业强县战略,以战略的宏观视野、战术的精准安排、战斗的奋斗姿态,一体化推进千亿园区、“五好”园区、国家级经开区创建工作,构建了以稀贵金属为主导、精细化工为特色的“一主一特”园区产业发展新格局。

    微信截图_20240102110240.png

      一、基本现状

      1.综合实力逐步提升。2022年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1057亿元,在全市率先建成千亿园区;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75%以上,园区税收占全县税收1/3。2019-2021年连续3年获评湖南省先进“五好”园区,近三年成功创建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湖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稀贵金属产业集群建设经验2021-2022年连续2年获省政府综合大督查典型经验通报表扬,园区发展实现加速、提质、增效。

      2.市场主体持续壮大。截至2022年底,园区共有实体企业753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8家,营业收入过20亿元企业9家、过10亿元企业16家、过亿元企业30家。引进正威集团、贵研铂业、盛达资源、格林美、广东绿晟、东江环保、湖南海利等16家“三类”500强、央企和上市公司在园区落户、投资和合作。在全省有色金属行业50强中,永兴企业持续占近1/3席位。贵研铂业跻身2022年湖南企业100强、湖南制造业100强“双百强”。

      3.基础配套日趋完善。按照“基础先行、适当超前”原则筑巢引凤,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60亿元。其中,总投资7.5亿元的4座园区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日处理能力6.3万吨。园区日供应66万方LNG气站2座,已建成供气管网16公里。已建成园区主干道路16.6千米、标准厂房165万平方米。柏林工业园11栋362套公寓式安置房、日供水规模达3000吨的集中供水项目建成。建筑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的园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建成运营。园区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有序推进,承载能力不断提升。

      4.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全区分4大组,实行“机关+园区”组合模式及组长负责制,确保关键时期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妥善应对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推行园区“周课程”制,四大组分别制定周课程表,将重点任务责任到岗、落实到人、时间到点、具体到事,确保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建立园区安全生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执法检查制度,构建了园区安全齐抓共管的大安全格局。实行企业安全生产分级分类管理,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十条处罚措施,强化园区执法队伍作用,打通安全生产隐患整改、执法处罚“最后一米”。组建园区政务服务中心,实现园区事园区办。建立人头经费组包干、区统筹财政制度,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严控总量,过紧日子,园区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

      二、存在问题

      1.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不足。一是政策瓶颈破解不力。2022年11月省生态环境厅、省公安厅、省交通厅联合发文制定《湖南省危险废物跨省转入利用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危险废物跨省转移“黑白名单”管理制度,“黑白名单”实行动态调整。纳入黑名单管理的危险废物,严禁跨省转入利用;纳入“白名单”管理的危险废物不受限制,“黑白名单”管理之外的危险废物,年报批量不超过总体经营许可的50%。永兴稀贵金属企业的生产原料,大多属于“黑名单”管理范畴,跨省转移按照危废经营许可证核发总量的50%进行审批,而本省范围内又存在原料不足问题,企业“吃不饱”,企业主反响巨大,严重制约永兴稀贵金属产业发展,对此尚未取得有效解决办法。二是创新引领能力不强。永兴稀贵金属产业核心技术没有形成团队,大多为家族式企业,各自为战,存在同质竞争,没有抱团发展。对照国内有色行业内的先进企业,永兴稀贵金属企业科技创新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相当部分稀贵金属企业以检测中心代替研发中心,没有真正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高新技术成果不多,高端技术人才紧缺,企业拥有的核心专利技术较少,产品品牌价值不响亮,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三是生产管理水平不高。经营管理理念没有跟上发展形势,有些企业没有自上而下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只注重短期投资、眼前利益,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规划;企业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不规范,在制度化、系统化、精细化管理上差距较大;自2022年整顿以来,企业清洁生产虽然进步较大,但依然存在环境卫生差、物料堆放无序、危废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突出、环保设施设备运行不正常等问题。四是产业转型升级不快。2022年在动态分类管理的推动下,部分企业通过改造工艺、提升设备实现了提质增效,但个别企业因资金、管理层等问题不进反退,企业建设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问题较为突出,有的企业几乎是全年停产。主导产业趋同,分工协作能力不强,园区企业没有形成专业分工,未能形成上下游合作的整体力量,以致不能发挥园区产业的整体优势,精深加工链条不长,初级加工仍是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尚不主动。

      2.园区亩均效益有待提升。稀贵金属产业受政策和市场影响,企业纳税积极性受挫,税收上缴进度慢,今年一季度企业上缴税收与去年同期比较下滑严重,离今年的税收目标差距较大。化工园区非化工类别企业腾退转型,进一步导致园区经济增速阶段性放缓,财税增收压力大,亩均税收偏低。2022年园区亩均税收14万元,比全省标准值低2.79万元/亩,距离2023年全省园区亩均税收标准值20万/亩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3.科技创新优势不明显。2022年园区引导企业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绿色工厂1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4家,创建了省级、国家级产业集群。但受疫情、市场和资金等方面的影响,园区企业自主科技创新的力度和投入不足,研发平台少,科研成果不多。园区智慧赋能还有不足,虽然引入了环保管家服务体系,建设了智慧园区管理平台,但对上级政策研究不够,不能及时掌握相关政策,企业对数据赋能工作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

      4.深化园区改革存在短板。选人用人方面有缺陷,园区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复杂,班子成员中有的经历单一、年纪偏大、进取精神下降,普通干部中高水平、高素质人才少,没有推行全员竞选、档案封存制度,没有从全县角度优选、精选、配强配好园区队伍,当前园区干部的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发展新形势。奖惩机制不健全,没有发放园区年终绩效奖,在奖优罚劣、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上缺少刚性措施和硬性手段,创新与园区发展不匹配。

      5.园区营商环境还有待加强。园区赋权承接因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对一些专业技术性强的审批业务承接落实能力不足,园区赋权还未实质性承接,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依然存在政务服务不优的问题。

      三、园区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完善园区发展格局。一是完善产业布局。坚持把稀贵金属产业发展作为“一号工程”,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高效的世界级稀贵金属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永兴样板”,重点推进金银及铂族金属精深加工,重点发展高性能、高精度、高附加值的新型电子工业材料、新型合金材料、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等基础材料和功能材料。同步推进湘阴渡化工园区建设,完善“一主一特、比翼双飞”新型产业体系。二是优化空间布局。高标准编制园区国土空间规划,合理确定园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居住和生态用地比例,科学划定园区内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等功能分区。进一步优化“两区四园”产业空间布局,重点推进高新园区产城融合,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推动规划形态、园区业态、产业生态“三态”协同发展,构建“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社区”三级产业空间布局体系。三是加快整合升级。抓好调区扩区,重点保障湘阴渡化工园区产业发展。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技术,持续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坚持用地节约,高效盘活利用好低效闲置土地。坚持政策向园区倾斜、要素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集聚,巩固提升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成果,持续推进企业整合入园,重点推动稀贵金属综合回收利用企业整合升级,培育贵研、雄风、正和通、长隆等一批产值过50亿元、100亿元的规模化、集团化、现代化企业,树立“永兴标杆”。

      (二)打造创新平台,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一是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高标准打造永兴稀贵金属产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产业专业化服务平台,形成科技创新、项目聚集、平台服务于一体的高质量发展引领高地,为做大做优稀贵金属产业集群、增强集群规模效应、集聚效应持续激发强大动力。深入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联合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省有色金属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稀贵金属科研、中试、孵化基地,争取湖南化工研究院在永设立工作站。完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机制,力争更多国内外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在永转化。二是建设金融服务平台。抢抓企业上市“金芙蓉”跃升行动机遇,实施企业上市“破零”计划,做好上市后备资源开发和培育,分层次推动园区企业到北交所、创业板、科创板和主板上市,大力支持晶讯等企业上市,启动重点企业上市前期工作,扶持1-2家以白银为主业的主板上市公司。完善融资支持政策,改善金融产品供给种类和品质,改变资产抵押单一贷款模式,推动稀贵金属企业贷款从有色行业贷款中剥离区分开来,为企业发展提供源头活水。三是建设人才服务平台。健全人才引进与就地培养机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与稀贵金属产业融合,联合中南大学等高校共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借助高校学科优势,自主培养一批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打造一批具有永兴稀贵金属产业特色的新型产业工匠。推动企业与高校、职校建立定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三)做强产业项目,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做强主导产业。引导鼓励稀贵金属企业整合升级、靠大联强、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抢抓“打造永兴样板”机遇,大力发展稀贵金属精深加工和新材料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扩张话语权。到2025年,企业整合兼并重组为10—15家,产业延链强链补链取得明显进展,年产黄金30吨、白银4360吨、粗铅30万吨、铜15万吨、铂族金属30吨、其它有色金属15万吨,80%以上有色金属深加工后销售,实现有色金属千亿产业、百亿企业、三十亿税收。二是壮大新兴产业。加大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力度,着力引进一批领军企业、关键配套企业,带动零部件、原材料企业就近发展,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基础工业软件供给能力。推行链长制,实施“一链一策”,打通稀贵金属与精细化工产业融合链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三是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加快推进中国银都文创园建设,打造成集文化、旅游开发、银制品检验检测、银制品交易集散中心、贵金属和有色金属交易平台于一体的国内首家白银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打造全球稀贵金属品种最齐全现货交易市场、全国最大银制品批发中心、全网最红的金银珠宝直播带货基地。

      (四)健全体制机制,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园区领导班子。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构建培养、选拔、任用、激励的全链条人才支撑体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园区管理运营队伍。创新符合园区工作特点的人员管理方式,打破园区选人用人身份壁垒,试行身份档案制、全员岗位聘任制、竞争上岗制、末位淘汰制改革。根据工作需要,园区可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优先到全县各单位选调业务熟练、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到园区工作,对紧缺的专业性强的岗位通过竞争性方式选配或向社会公开招聘,引导各方面优秀人才到园区干事创业。完善园区绩效考核办法,构建以绩效为中心、多元化的分配制度,建立岗位工作绩效考评体系,实行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双轨运行”。落实容错纠错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造、干事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二是创新园区管理体制。破除园区内部组织架构壁垒,实行扁平化管理,推行大部门制,强化园区经济功能定位。建立园区工作会商机制,负责会商部门服务、手续代办、企业监管等工作,每半月会商一次,由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或委托园区召集。建立园区财政预算管理和独立核算机制,园区刚性支出纳入预算保障,其它支出纳入税收分成,确保财权事权一致。三是推动园区市场化建设运营。突出市场化导向,强化园区经济功能定位,推进园区复合模式运营,推行实体化运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支持以各种所有制企业为主体,投资建设、运营园区或者托管现有园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园中园”形式投资建设、运营特色产业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高效率配置,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改革,完善闲置低效工业用地市场化退出机制。

      (五)树好发展形象,打造高效优质园区。一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破解制约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健全“全程代办、两不见面”机制,完善第三方专业机构代办服务体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简化审批流程,落实“一件事一次办”“办事不出园”。强化区域评估成果运用,稳步扩大告知承诺制适用范围。制定规范政商交往负面清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领导会客日、政企茶话会机制,用好企业家联络办,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解决企业诉求,打造优质营商环境。二是建设绿色低碳园区。强化“三线一单”和园区规划环评的管控要求,严格项目引进的环保准入关,加强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完善化工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强隐患排查整治。推进园区环保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行园区环保管家制度,开展污染第三方治理,确保园区各类污染物实现达标排放。建好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争创国家级和省级生态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和低碳经济试点示范园区。三是强化园区安全稳定保障。健全园区安全生产工作组织体系,对园区项目准入从严把关,强化安全生产源头管控。实行园区封闭化管理,建立在线监控平台,强化部门联合执法监管。对项目安全条件从严审查,按照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禁限控”目录,合理布局园区内企业。严格落实企业安全防护距离相关标准规范要求,以有利于安全生产为原则统筹考虑园区公共设施。完善与园区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坚决消除重大安全隐患。健全完善警园、警企联系制度,加强园区及企业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应急管理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版权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能源局
    内蒙古开发区协会山西省开发区协会云南省工业园区协会天津市开发区协会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与外包产业联盟湖南省开发区协会安徽省开发区协会江苏省开发区协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北京市开发区协会山东省开发区协会福建省开发区协会广东工业园区协会上海市开发区协会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浙江省开发区协会
    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南都网联合早报网凤凰网和讯网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网易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光明日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中国国际投洽会绿色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广西钦州保税港区
  • 政府部门
  • 行业协会
  • 新闻媒体
  • 友情链接
  •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