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中国开发区
  • 协会服务
  • 中国开发区协会
  • 投稿

    收藏

    微信
    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加入QQ
    交流群

    留言

    《中国开发区》

    打开菜单

    收起菜单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省级开发区动态

    江苏南京雨花经济开发区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思考

    来源:江苏南京雨花经济开发区 朱洪萍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04日 10:39 点击量:1058 字体: 分享:

      自2000年10月16日建区伊始,雨花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经历了以能源冶金、综合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低端生产制造阶段、以机械制造、现代食品加工等为主导的传统制造业阶段、以电子信息等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阶段。2011年8月,开发区正式融入成立的中国(南京)软件谷,将产业方向调整为软件信息、文化创意、高商务商贸三大主导产业。2014年,被确定为全省开发区转型升级试点单位后,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一、产业发展成效

      1、产业建设层次推进。园区建设整体分为三期推进:一期8平方公里,二期5平方公里,属于产业核心区域,现已基本建成,形成产业建筑面积达440万平方米,吸纳就业人员约3万人;三期规划为以文化体育等特色产业兼具商务、商贸、商住、为主的苏宁足球特色小镇。目前三期规划已通过审核批准,片区拆迁工作已近尾声。通过多年规划调整和地块出让,园区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发展后劲持续累积。目前,正积极协调推进园区的城市设计方案优化和控详修编,加大对闲置及低效利用地块的规划调整。

      2、产业体系科学构建。当前,园区呈现新兴产业迅速增长与传统产业积极转型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方面,属早期引进以能源、建材、金属制造、机械加工、食品及传统物流仓储商贸为主的200多家传统企业,通过推进生态园区建设及环境整治,关停拆迁原天后、西寇、天保、近华等村办工业园内100多家落后工业企业,动员30多家钢贸企业迁往异地,关停整治电镀、小化工等高污染企业8家,清退不合规洗涤企业14家。另一方面,以软件信息、文化创意、商务商贸(电子商务)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正呈现加速发展趋势,已引进中电十四所、苏宁运营中心、阿里集分宝商务中心、海能达研发中心、欧帝科技研发中心、时代传媒文化创意中心为代表的约120家企业,初步形成电子信息制造、能源新材料为主导的高端制造产业以及软件信息、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为主导的新兴产业格局。截止目前,园区共吸引入驻企业340多家(本地经营企业230家、注册企业110多家)。其中,园区主导产业业务收入占比达到74.4%左右。

      3、创新驱动加快实施。主导产业方向确立后,开发区在着力打造数字出版基地、国际汽车商贸区、转型示范区等特色功能园区发展的同时,注重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产业提升、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精心谋划、下力推进。截至2018年,在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上,园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省市工程技术中心30家,储备科技人才资源1万余人,其中海外高层次领军创业人才10人、“千人计划”1名、“321”人才20名、科研院士3位、博士工作站3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30家。园区先后被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园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工业创新转型试点园区和小企业创业基地。

      4、转型升级加速推进。一方面,加速推进转型示范区建设。作为园区新建创新产业载体,转型示范区涵盖了海能达、国图、欧帝、华商、键桥等8个软件研发类科研企业,规划建筑量面积48万平米,目前已建成投产3家、主体建成2家,框架基本形成。另一方面,注重抓好建成区内早期引入项目的转型升级,目前已有19家自主转型愿望迫切、项目内容明确的企业,已通过转变建筑使用功能,由原本工业制造向商务商贸、研发设计、数字传媒等方向转型,用地面积占总建设用地面积23%以上。同时,关停一批低端落后产业企业,拆除厂房设备企业2家(雨花电镀厂、南京旭日化工厂),关停整顿南京元盛服装辅料公司、南京无梭织布厂等7家使用燃煤锅炉企业,对天后、西寇片区原村办工业园78家企业启动拆迁。同时对园区闲置资源进行走访调研并逐一处置。

      二、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后劲不足。园区成立十几年来,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经过数轮调整修正,至“十二五”期间才基本形成了现在的软件信息、文化创意、高端商务商贸三大主导产业方向,但由于园区成立之初是一个纯工业园区,土地规划性质的最初定位直接影响到当前三大主导产业的规模发展,限定了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含量高、成长预期好、产出收益强度明显的优质项目引进入驻,对后续发展还不能形成有力支撑。同时,由于目前开发区在手的土地资源相对零散,不成条块整体,难以承载和吸纳投资体量大、用地需求大的优质项目。

      二是产业层次不优。当前,园区主导产业实力不强、集聚水平不高。已建成投产的项目未能实现既定产能,现有企业层次较低,大多规模偏小、科技含量偏低、处于产业链低端。园区产业优势不明显、经济结构不优,抗风险能力不够强、综合竞争力较弱,品位有待提高,与省内一流开发区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园区一些传统制造业产业比重较大,在缺少一定有科技含量的龙头支柱产业亟待新兴产业融入的同时,还需改造提升园区仍有的传统制造业。

      三是要素资源不足。目前园区的闲置资源较多。一方面,近年来,国家严格控制土地供应,土地指标较为紧缺,供地速度较为缓慢。另一方面,由于园区建设发展空间限制较大,园区土地空间被长江、河西南部地区、两桥地区、板桥新城与梅山钢铁所围合,拓展空间受限。同时通过多年发展,园区一二期土地资源已基本建设完毕,且以工业用地为主,可供出让用地紧缺,未来发展空间狭小,即将启动的开发区三期人居森林项目也有着可建设用地占比小、成本覆盖难度高的问题。此外,土地集中利用率、产出率还不够高,仍存在一些有名无实的“僵尸企业”、“低效企业”占用土地资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开发区的发展。

      四是创新要素不足。一方面,受宏观形势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困难凸显,园区投资强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储备不多,产业关联度高和牵动力强的新项目入区不多,尤其在大项目和直接利用外资项目引进上没有突破性进展,国内500强、民营企业500强、央企和上市公司企业投资项目不多。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企业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订单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销售价格下降,企业库存产品积压,企业获利能力下降,加之由于企业缺乏吸引优秀人才落户的优势条件,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强。同时,服务企业的科技条线人员配备不足,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三、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思考

      开发区产业发展应注重产业集聚、资源整合,引进中高端业态;以创新引领进行转型,在有限空间实现最大产出;盘活存量,进一步提升产城融合能级和水平;从完善园区规划、优化产业结构、配套基础设施、调整管理体制方面入手,瞄准“产业转型和提升”“完成转型升级改造”目标,谋求产业结构的拓展升级、资源配置的集聚升级、创新能力的整合升级、综合配套的提档升级,力促产业转型升级。

      1、加快产业转型,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着力推动骨干企业倍增、支柱产业培育、特色园区成长,实现企业做大、产业做强、园区形成特色,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拓展升级。一是着力发展“新制造”。着力推动互联网思维与园区已有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智能金融、智慧城市、智慧物流行业的产业新聚集;着力构建“生态链,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产业规模效益;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核”,积极利用于汽贸区、弘阳集团等现代服务业载体,打造特色品牌楼宇,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总部经济、现代金融、大数据、现代物流、跨境电商、文化创意的聚集,推动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发展,使核心城市功能与高端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二是做强主导产业。立足三大主导产业,突出人工智能、电子信息装配、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注重一手抓新兴产业的招大引强、一手抓主导产业的培大育强,聚焦产业链、产品链等关键环节,配套引进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的上下游关联企业,拉长做全产业链,加快形成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两大大功能板块的产业聚集。三是提升传统产业。对园区内现存的部分传统行业企业,结合限煤、降耗、减排、环保等要求彻底关停一批,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提升一批,通过设备改造和技术革新改造一批,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品档次,优化建筑形态,推进产业向品牌化、高端化发展,着力形成具有轻、特、优、精鲜明特点的实体项目。四是突破新兴产业。充分利用开发区在上海举办的投资环境推介会、上海产业合作促进中心实施战略合作以及长三角创新创业合作共建的机遇,在业态升级、载体升级、环境升级三个方面提升能级,谋求新一轮招商引资的成效,助力开发区建设江苏数字经济第一区聚焦智能硬件,推进软硬结合的产业生态;以泰通科技、中旭电子等主导产业为龙头,以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载体,围绕节点做大做强,大力发展高铁通讯、智能制造研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

      2、加快功能转型,提升产业承载能力。以提升承载能力、提高产业集聚为目标,强化特色发展、错位竞争理念,加快功能配套步伐,促进各种要素集聚,着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拼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增长向节约集约增长转型,努力实现资源配置的集聚升级。一是加快特色园区建设。按照“一区多园”思路和“布局集中、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用地集约”原则,在产业匹配、项目具体、推进高效上下足功夫,重点打造转型示范区、特色产业园、数字出版基地、国际汽贸区等四个特色园区,推动资源向集约高效利用转变,提高特色产业集约发展水平。二是加快功能配套建设。深入贯彻产城融合发展思路,围绕产业新区、商贸新区、生态新区目标,坚持规划先行,优化功能布局,统筹考虑开发用地、产业集聚、商贸服务、社区建设、生态环保等功能配套,加快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度拓展商务、公交、教育、医疗等功能性项目,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园区集聚,实现服务环境与发展环境的融合,满足企业生产、人才生活、工作与休闲的需求。三是实施产业协同发展。依托园区制造业基础,在传统制造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结合上做文章,重点突破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高端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增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配套优势,力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实现裂变式发展;提速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开发区产业和区位优势,加快物流、商贸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提升苏宁物流基地、红太阳装饰城、汽车商贸区等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引进一批科技物流企业和配套商贸实体,形成现代物流和高端商贸品牌特色,以特色现代服务业促进企业发展、推动产业集聚、支撑城市崛起,形成园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互动的良好局面。

      3、盘活闲置资源,释放新生产能活力。一是全面清查闲置低效土地资源。开展闲置低效用地盘活清查专项行动,对园区所有招商引资项目包括已建、在建项目作一次全面调查;对一些推进不下去的在建项目重新进行研判,发现问题项目及时停止推进,以免造成再次闲置;对已建项目的建筑容积率和投资强度等情况进行调查,严格审查用地单位的用地效益和用地定额,按照投资额、投资密度及产出效益,建立闲置低效土地资源信息库,并建立工作台账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已对29家有闲置资源的用地企业实施调研,其中,有17家闲置企业意向整体拆迁、出售、整租或合作招商和收购。二是积极分类处置盘活闲置低效用地。建立低效、闲置用地清理台账,对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的土地,向用地单位发出预警通知,加强土地供应后的跟踪监管,从源头上遏制土地低效利用和闲置;各项招商引资及开发建设工作务必优先开利用闲置和低效用地,把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工作列入工作目标责任制,鼓励引导有计划、分步骤地盘活现有存量土地;采取一企一议的方式,对闲置、低效用地企业采用转型升级、合资建设、协议置换等方式,实行用地“二次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如对部分企业闲置厂房或闲置低效用地实施再次开发,建设创业孵化园,为孵化项目产业化提供平台,或招引新的优质产业项目入驻;实施兼并重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对丧失市场前景且自身缺乏改造提升能力的企业或因经营管理不善而陷入困境的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协商共建,协助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引入新的投资主体,通过异地合作共建、产业梯度转移、嫁接项目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鼓励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指导扩容企业建设高层标准厂房和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三是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前置机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明确约定健全招商引资前置机制。健全完善产业布局规划,强化按规划项目用地意识,维护良好的土地利用与管理秩序;规范投资管理合同,加大对项目用地、开工时限,建设期限,投资强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的监管力度;建立新增建设用地项目投入产出综合效益预警机制,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监管,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从源头上防止新的闲置低效用地产生。

      4、推动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从加快创新创业体系和载体建设入手,通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金政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机制,加快从偏重引资向引资、引智、引技并重转型,加快从招商引资向选商选资转变,努力实现创新能力的整合升级。一是大力度建设科技创新载体。立足区内闲置楼宇及产业资源,充分借助南京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开放式吸引和配置科技资源,积极推进校企联盟与“政产学研”合作,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大力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制定科技创新配套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重点推进十四所民品研发中心、华润电厂工业大数据中心、国豪研发中心、宝庆珠宝设计研发中心等科技项目建设;鼓励和支持泰通科技、键桥科技、华士电子、海能达等重点企业跟踪前沿技术,加大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努力形成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创新型骨干企业,争创一批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三是大力推进工业智造。加强原始创新,在制造业生产领域内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重大的技术发明,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促使企业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和重点内容,推进制造企业的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三是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制定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提升和使用工程,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和创业环境;建设人才公寓,以筑巢引凤大力推进人才引进载体建设。四是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加大和第三方合作,实施服务企业市场化运作,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政银企会商联动机制,实施政银企对接常态化;主动引导企业融入资本场内外市场,通过资本运营保障企业转型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应急管理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版权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能源局
    内蒙古开发区协会山西省开发区协会云南省工业园区协会天津市开发区协会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与外包产业联盟湖南省开发区协会安徽省开发区协会江苏省开发区协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北京市开发区协会山东省开发区协会福建省开发区协会广东工业园区协会上海市开发区协会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浙江省开发区协会
    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南都网联合早报网凤凰网和讯网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网易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光明日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中国国际投洽会绿色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广西钦州保税港区
  • 政府部门
  • 行业协会
  • 新闻媒体
  • 友情链接
  •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