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中国开发区
  • 协会服务
  • 中国开发区协会
  • 投稿

    收藏

    微信
    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加入QQ
    交流群

    留言

    《中国开发区》

    打开菜单

    收起菜单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前沿观察

    关于大力提升我国产业发展成效的对策建议

    来源:江苏南京雨花经济开发区 朱洪萍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11日 12:48 点击量:699 字体: 分享:

      8月26日下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主体,以政策协同为保障,坚持应用牵引、问题导向,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产业基础能力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在技术水平的先进性、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到来,产业竞争形态由独立主体间的博弈逐渐转为创新体系的对抗。产业创新体系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能否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水平的重大命题。全面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及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我国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极其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亟待关注:

      一是我国产业发展动力较为不足。一方面,我国产业技术水平较为落后。由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日益强化对我国的技术壁垒和知识产权屏障,将技术独占优势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产业发展面临困境。另一方面,产业创新体系较不完善。各类创新载体彼此独立,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割裂。虽然我国建设了一大批制造业创新载体,这些创新载体为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已建成的创新载体基本上彼此相对独立,且多为事业单位或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或国有企业而建,创新力量比较分散,难以适应产业协同创新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二是我国产业发展资源配置较为低效。一方面,由于体制机制原因,且政府各部门多头管理,重复投入,各自为战,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存在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造成产业创新的“孤岛”现象。另一方面,各类技术创新服务机构能力不足、服务模式陈旧,大多数平台主要提供信息咨询、产品检测、产业信息宣传等单一服务,对融资担保、人才交流、质量检测技术指导、培训服务、国际合作等服务提供不足,服务和支撑产业创新的能力亟需提升。

      三是我国产业创新成果转化通道较为不畅。一方面,由于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导致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转化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创新支撑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高水平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缺失,导致产业创新后劲乏力。同时,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均拥有不同的评价机制和利益导向,导致创新链上研发与产业化环节出现脱节。我国的科研论文专利总量虽居全球第二,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产业化规模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差距依然很大。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潮涌,我国应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为突破口,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1、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一是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针对制造业创新体系中存在的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脱节的问题,充分整合已有创新资源,围绕重点领域重大需求,创建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中心依托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依托制造业基础雄厚、研发创新实力强的省市探索创建一批区域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二是着力布局重点技术领域。针对我国创新资源分散重复等问题,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资源、统一平台,重点支持关键共性技术和产业前沿技术等两大类技术的发展和突破;国家和地方利用政府资金支持建设的科技基础设施、研究中心、实验室等技术创新平台,加大向民营企业开放,实现创新资源共享。三是强化企业主体和产学研协同。在充分发挥国有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龙头作用的同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实验室和中试基地;鼓励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发挥骨干企业主导作用、中小企业协同配套作用、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支撑基础作用和行业中介组织的保障服务作用,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四是提升国际竞争能力。推动全球创新成果在我国孵化转化和应用,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提高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2、科学配置产业发展资源,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破解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制度以及符合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制度;强化政府对基础性研究的全力支持,对产业共性技术、具有较强外部性的应用性研究、节能环保新技术提供资助;政府加强对宏观经济信息、行业发展信息与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与免费发布,引导企业投资;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综合运用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信贷支持和市场机制共同引导落后产能退出;在产学研合作、兼并重组等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避免政府拉郎配等。二是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建设重点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建设一批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推动非涉密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建设一批制造业金融服务平台,发挥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助推器作用。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创新创业企业的开办和成长提供政策、信息、法律、人才、场地等全方位服务;通过信用评级与税收便利挂钩,减轻企业享受税收优惠的审批负担;优化创新创业企业融资环境,大力培育政府引导基金、天使投资等各类金融机构,给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创业企业以针对性的资金扶持。

      3、深化成果转化人才改革,提升产业发展成效。一是建立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机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初始权益分配改革,在科研项目立项之初或立项之前,由科研团队与单位之间签订协议,明确知识产权处置办法和科技成果股权分配比例,在收益分配上充分体现知识和创新的价值,让科技成果与研发人员收益直接挂钩,释放科技人员创新潜力,提高科技供给质量和效率。三是建设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明确“人才为先”理念,以弘扬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为出发点,以打造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高水平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开发工作新机制。三是健全人力资源资本化机制。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资本化的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科研成果所有权分配机制,保障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权;改革传统人才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改革职称评定和薪酬管理制度,取消职称评定指标配额制;打破人力资源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建立体制内外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人才流动新机制;加快教育改革,设立一批高水平民办大学、职业技术学校、在职培训机构,强化中等教育阶段的职业化理念和中职教育的通识教育,打通职业教育和学位教育的双向转换通道。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应急管理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版权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能源局
    内蒙古开发区协会山西省开发区协会云南省工业园区协会天津市开发区协会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与外包产业联盟湖南省开发区协会安徽省开发区协会江苏省开发区协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北京市开发区协会山东省开发区协会福建省开发区协会广东工业园区协会上海市开发区协会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浙江省开发区协会
    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南都网联合早报网凤凰网和讯网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网易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光明日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中国国际投洽会绿色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广西钦州保税港区
  • 政府部门
  • 行业协会
  • 新闻媒体
  • 友情链接
  •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