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中国开发区
  • 协会服务
  • 中国开发区协会
  • 投稿

    收藏

    微信
    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加入QQ
    交流群

    留言

    《中国开发区》

    打开菜单

    收起菜单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前沿观察

    “五城共建之聚力建设现代产业城”视角下江苏南京雨花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的路径思考

    来源:江苏南京雨花经济开发区 朱洪萍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15日 09:30 点击量:965 字体: 分享:

      自2000年12月经批准设立至今,雨花经济开发区已走过近20年的风雨历程。开发区经历了2000年至2003年的探索起步阶段、2004年至2007年的初步创业阶段、2008年至2011年的大开发、大建设阶段及2012年至今的全面提档、转型升级阶段,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昔日的一片荒芜落后乡村、芦苇荡,逐步发展成为雨花台区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之一。2006年获批为省级开发区之后,园区先后被认定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南京园区)、市级文化产业园、省级开发区转型升级试点园区、省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产业发展实现了由传统制造业向软件信息业、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商务商贸业三大新兴产业的转型调整,完成了由工业园区逐步迈向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产城融合发展、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过渡,园区成为集省级开发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于一体,市内投资环境较好、区位优势最强、经济社会发展较具活力的省级开发区之一。

      一、发展成效

      1、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建区以来,开发区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抓发展机遇,增创发展优势,综合经济保持了持续发展的态势。到2018年底,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3.3亿元发展到68亿元,年均增幅达21.94%;税收由2003年的4800万元发展到8.27亿元,年均增幅达20.42%,当年增幅达31.2%;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占全年任务的110%;外贸出口总额3.6亿元,占年度任务的102.8%;软件业务收入48亿元,占年度任务的106.7%。目前,园区共有纳税企业27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05家。此外,开发区着力打造软件信息、文化创意和现代商贸产业,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释放园区活力。目前集聚主导产业相关企业80余家,经济规模占园区总量的80%左右,泰通科技与国豪股份2家本土企业已经上市。

      2、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遵循“规划先行,量力而行,分期实施”的发展思路,采取“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实施策略,开发区一期8平方公里和二期5平方公里的产业核心区域现已基本建成,三期10平方公里正在整体策划实施。自2003年以来,开发区累计完成了211万平方米的总拆迁任务,其中农户5673户,面积102万平方米,企业243家,面积109万平方米;建成了金叶花园、锦华新城、南奥新居、石林大公园等拆迁安置房和商品房小区。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超过50亿元,建成污水管道36公里、雨水管道55公里、安装路灯1300余盏;建成五纵四横的城市路网及14条支路,总长42公里;新增绿化面积5142亩,其中,建成三桥湿地公园1000亩;新建和翻建中兴桥、赵家闸等泵站16座,涵闸12座,总装机46台,总排水流量52.6立方/秒。

      3、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初显。多年来,共引进用地产业类项目118个。2007年以来,园区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存量改造提升、增量引进发展、淘汰落后产能、科技创新等手段,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把原先的建材、金属制造、食品加工、仓储等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为文化创意产业、软件信息业和高端商务商贸业,目前已形成功能布局为现代制造、软件研发、文化创意和现代商贸交错分布的格局。此外,通过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设备投入,引进高素质人才,积极谋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传统企业与新兴信息产业及互联网的融合,为产业业态注入新的活力,中电十四所、苏宁运营中心、雨花国际汽车商贸区、海能达研发中心、欧帝科技研发中心等约120家有代表性的企业各具特色。同时,清除化工污染类企业、村办工业园等100多家,积极引导西百客、国豪装饰等19家企业向商务商贸、研发设计、数字传媒等方向转型。

      4、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开发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引导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园区内有数十家规模企业建立了研发中心,拥有博士后流动站3个、国家级研究所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市工程技术中心30个和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研究所11个。注重创建产学研联合平台,鼓励和支持规模以上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活动,园区已有28家企业与15所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对接,合作开发科技项目数十个。注重强化知识产权管理,促进园区专利申报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目前,开发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 155件。2018年,开发区科技创新水平在全省114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中名列第31位。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管理体制亟待完善。当前开发区主要采用行政手段运行模式,这种运行模式除了缺乏应有的规划、建设及相关审批权限外,还不具备依法行政主体资格,导致行政审批相对滞后,服务效率比较低下,极易贻误有利的建设时机,难以适应企业发展对高效、优质服务的需求。同时,行政体制下的园区融资渠道较窄。目前,园区发展90%主要依靠财政拨款, 由于基础建设投资回收周期较长, 加之园区自身的造血功能尚不健全, 建设资金不足且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导致园区的总体开发、配套建设速度缓慢。再者,行政体制下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目前园区的招商、建设和管理团队均由机关工作人员组成,缺乏市场化运营的知识和能力,现有的运营团队远远不能满足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2、产业发展质效亟待提升。2018年,开发区综合实力排名仅仅在全省开发区中仅列第89位。从产业发展总量来看,与发展水平较好的江宁经济开发区和周边滨江经济开发区等相比,不论在企业总数、产业总量方面,还是在品牌打造、集聚效应方面,开发区产业都缺乏优势,发展水平较低;从产业发展规模及质效来看,产业招商能力相对薄弱,对外开放力度不大,落户企业中缺乏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多为中小民营企业,产业规模不够大,产业发展也不够强;从企业贡献度来看,部分早期引进的项目层次不高,自身发展不好,税收贡献度较低;从企业土地资源利用率来看,对早期引入企业的供地论证不充分,把关不严格,导致土地利用率较低,部分企业土地资源闲置。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一方面是土地指标仍有缺口,另一方面,产业粗放式发展导致资源浪费严重。

      3、原有招商思路亟待突破。为了尽快提升招商引资质效,需要破除原来的依赖新土地开发的招商模式。经过数十年的开发,园区内的可出让土地数量已经非常紧缺,给招入大项目带来了困难。在清理闲置或低效土地时,目前采取的土地回购做法导致部分企业坐地抬价,同时也给其他低效企业带来了坐地抬价的预期和理由,清理低效闲置土地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一旦开发区无钱收储土地,招商工作就会停滞。此外,也存在部分低效落后企业无法维持生产,私自多次转让土地,以获取土地升值的溢价的情况。开发区始终无法出清闲置、低效企业,进一步制约了招商引资空间的拓展。

      4、科技创新水平亟待提高。一方面,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当前各项扶持政策较为缺乏,不论是比照市属其他省级开发园区,还是对照软件谷,开发区在招商引资、项目孵化、企业扶持等方面出台的优惠政策仍显不足,在竞争处于不利地位。另一方面,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园区共有产业项目118个,而高新技术企业仅有28家。园区多数企业缺乏对自主创新的战略思考,对研发投入力度不大,一些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意识不浓,科技创新投入较少,部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导致企业效益难以提高。同时,创新动能不足。园区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对高水平、高技能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企业人才资源较为短缺,制约了企业发展质效的提升。

      三、“五城共建之聚力建设现代产业城”视角下开发区建设发展的路径思考

      开发区是区委、区政府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设立的,是全区经济建设主战场之一,如今已经走过了艰苦卓绝的创业阶段,在当前区委区政府扎实推进“五城共建之聚力建设现代产业城”高质量发展特色之路的战略背景下,亟需在管理体制、建设内容、运营模式上创新思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凝聚十年经济发展之能量,以更加开放的眼光、更加务实的作风、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谋求区域发展之先,实现开发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1、聚焦发展需求,重构体制生态。开发区建设可以大胆试行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式和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谋求取得更好的发展质效。一是改革体制机制。从园区发展的实际出发,遵循“小机构,大服务”的准政府体制发展理念,遵循“机构政企合一,职能政企分开,管理政社分开”理念,在决策和管理上体现政府的强力领导,在经营服务上挖潜自身潜能、发挥市场功能,建立“决策机构一元化,管理机构行政化,服务机构企业化”的扁平式直线职能型管委会组织结构。二是实行权力下方管委会封闭运作机制。如区国土规划部门授权职能到管委会,对园区内国土规划、土地资源配置、地政执法进行综合管理,区建设、环保部门授权职能到管委会,依法对建设项目报建、招投标、施工许可证发放、合同管理、工程监理、建设工程峻工验收和环境保护等进行管理。三是建立市场化管理运营机制。引进社会资金入股园区开发建设公司,组建精于管理和运营的专业团队,实施园区市场化运营,把园区管理、招商引资、产业运营交给掌握市场与产业资源、熟知产业发展与布局、精通园区经济发展规律的专业化企业或社会机构去做管理运营。四是组建或引进项目经营公司。引进和控股培训公司,开展园区专业人才订单培训、校企人才对接工程、外包人才批量化培训工程等业务;引进和参股风险投资公司,对园区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外包广告服务、市政养护、餐饮、酒店、物业管理和商业设施,提升园区服务质效。

      2、聚焦产业质效,培育产业生态。开发区的首要理念即是坚持产业为本,只有产业的兴盛才能带来园区的成功,开发园区运营必须要按照“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生态”的创新发展模式。一是做好产业配套服务文章。从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加强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前者包括提供宽带网络、研发检测、孵化器、各种商业、金融信息、医疗、娱乐休憩等服务等综合功能配套,后者主要营造区域文化氛围、管理服务等。二是做好产业运营服务文章。在当前开发区土地日益稀缺、优惠政策日益趋同、全球制造业产业回流的大环境下,开发园区已经进入拼运营拼服务阶段,产业运营不仅要注重土地、基础设施、厂房等重资产、重资源的建设,更要注重科技服务、金融服务、战略咨询服务、产业生态建设等软资产、软资源的运营。可以采取股权投资等方式参与入驻企业的运营,以期增强园区运营单位和入驻企业之间的互动,并获得持续稳定的盈利。例如,引入专业产业运营服务商,搭建园区公共运营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精准、贴心的企业服务。三是完善园区增值服务体系。打造园区增值服务平台,通过共享服务、扩大经济规模,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加企业经营收益。园区增值服务包括企业商务与创业服务(工商注册等)、人力资源服务、集中采购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培训服务、财务金融服务、IT服务、营销咨询服务、物流代理服务等。

      3、聚焦招商变革,构建环境生态。一是提升对现有企业的服务水平。服务企业发展是园区的价值所在,企业是园区中直接创造价值的主体,只有企业发展了才能带来产业的兴盛和园区的成功,园区开发和运营必须坚持以企业为核心,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因此,要改变原来以新增项目为主的招商模式,努力探索以促进园区内优势企业发展及促进增资扩产为目标的二次招商模式,针对园区现有优势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做好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促进企业在园区内增资扩产,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二是盘活闲置资源。盘活闲置厂房、土地等资源,以存量引增量,有效实施腾笼换鸟、收购兼并、合作经营等二次招商行动,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突破土地制约招商项目的瓶颈;多形式、多渠道关停、出清低效及僵尸企业,盘活园区存量资产,重新焕发产业生机与活力。三是实施产业精准招商。有针对性地招商,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经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招商过程中,梳理形成各产业领域知名百强企业名录,逐一实施“叩门”招商,全面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在土地、产业、金融、人才等方面统一并规范招商引资扶持政策,为精准招商做好政策保障。四是营造高效的引资环境。严格落实“一门受理”、“一站办结”制度,所有招商引资项目一律在承诺时限内办结;切实优化招商引资发展环境,对影响机关效能和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一经查实,从严问责。

      4、聚焦供需匹配,完善创新生态。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服务。积极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系统梳理园区科技创新服务需求,服务内容要涵盖项目申报服务、研发设计服务、中试生产服务、检测认证服务、创新孵化服务等,全力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二是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如引进众创空间、创业咖啡等创业载体,设立创业天使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与园区优势产业相匹配的海外高科技项目,实现嫁接式孵化;在入园企业与名校、科研院所之间搭建桥梁,大力引进高端产学研平台;在云服务与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核心技术领域,推动成立“科研机构+政府+企业”联合研究机构,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并实现产业化;引进一批具备创业辅导、技术支撑、政策扶持、投资引导、市场加速等功能的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努力培养出一批瞪羚和独角兽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融资产品,构建多层次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三是建立形成全产业链创新生态体系。围绕创新链、产品链、服务链、资源链、价值链五大核心链条,以创新、科学、合理的机制,构建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实现单一产业链、多个产业链融合协调以及产业链与区域资源要素的多层次、多维度、多层面的链接融合,打造园区与外部要素、资源之间的循环创新生态环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应急管理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版权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能源局
    内蒙古开发区协会山西省开发区协会云南省工业园区协会天津市开发区协会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与外包产业联盟湖南省开发区协会安徽省开发区协会江苏省开发区协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北京市开发区协会山东省开发区协会福建省开发区协会广东工业园区协会上海市开发区协会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浙江省开发区协会
    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南都网联合早报网凤凰网和讯网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网易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光明日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中国国际投洽会绿色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广西钦州保税港区
  • 政府部门
  • 行业协会
  • 新闻媒体
  • 友情链接
  •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