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中国开发区
  • 协会服务
  • 中国开发区协会
  • 投稿

    收藏

    微信
    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加入QQ
    交流群

    留言

    《中国开发区》

    打开菜单

    收起菜单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前沿观察

    甘肃省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来源:甘肃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2日 16:20 点击量:447 字体: 分享:

      按照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2023年4~7月,调研组分赴天水、陇南、定西、平凉、庆阳、金昌、武威、白银及部分县(区),委托兰州、酒泉、张掖、嘉峪关四市人大常委会,对全省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并前往江苏、安徽、贵州、广西等省份考察学习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招商引资、营商环境、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省开发区(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是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近年来,全省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实施“四强”行动、做好“五量”文章的决策部署,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赋能、绿色低碳转型、产城融合发展,开发区建设取得新成效。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开发区69个,其中国家级7个、省级47个、其他15个。2022年,53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不含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61.7亿元,同比增长5.8%,占全省经济总量比重达到21.97%,“领头雁”作用不断凸显。47个省级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6.5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058.19亿元,累计拥有规模以上企业924户,占全省比重达38.6%。

      (一)齐抓共促,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园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不断优化开发区区域发展布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园区对市县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稳步提升,有效发挥了开发区作为全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引领区作用。2022年,嘉峪关工业园区、兰州连海经济开发区、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三个省级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西峰工业园区和玉门经济开发区接近百亿元,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秦州经济开发区、瓜州工业集中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亿元。

      (二)壮大优势,产业发展特色明显。全省开发区(工业园区)立足资源优势,深入开展产业赋能行动,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构建以产业集群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酒泉新能源、金昌新材料、天水先进制造、定西中医药、陇东能源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开发区产业格局,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嘉峪关工业园区、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聚焦风电、光伏、光热、储能、氢能、智能电网六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引进优质项目,促进我省光伏产业链实现上下游贯通。西峰工业园区坚持智慧园区建设,建成“智慧监管平台”。陇西经济开发区聚力打造中医药生产及加工循环产业集群。金昌经济开发区围绕有色金属新材料、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加快项目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

      (三)强化保障,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全省上下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各项部署,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功能,严格落实干部包抓联企业“六必访”等制度,不断强化要素保障,服务效率和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认真做好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的文章,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2022年,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累计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项目244个,总投资达1356.59亿元;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41个,内资实际到位金额637.11亿元。

      (四)优化结构,发展水平提档升级。扎实开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专项行动,出台《关于推进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2022年-2025年)》等系列文件,制定《省级开发区升级认定管理规范》,在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上下功夫,推动政策、资金、人才向开发区倾斜,产业、项目、要素向开发区集中。2022年,新认定瓜州工业集中区等7个省级开发区,新认定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2个代表性园区,省级开发区达到47个。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三化”改造为依托,优化传统产业结构,推进星火机床战略重组,积极承接电缆厂、天光厂等企业“出城入园”。张掖、庆阳等市分别出台相关意见,统筹县级工业园区发展,将符合条件的园区提级管理,园区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五)创新驱动,产学研合作逐步深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施“强科技”行动,有效发挥开发区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集聚优势,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研发创新投入力度逐年加强,不断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开发区成为全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承载地。2022年,省级开发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2家,新增从业人员1.4万人,累计认定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212个,省级及以上“双创”平台69个,全年新授权发明专利数63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82.33亿元。

      二、全省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经济总量偏小,实力普遍较弱。整体来看,我省园区地理布局分散、起步晚,普遍存在发展规模偏小的问题,距离完成“省级开发区经济总量占所在县市区比重达到20%以上,百亿级园区达到11个,力争再创建一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建设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2022年,全省47个省级开发区中,生产总值突破或接近百亿元的开发区仅有5个;生产总值在10亿元~50亿元和10亿元以下的开发区分别有25个、17个,生产总值在50亿元以下的开发区占总数约90%。部分园区存在的差距和短板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主导产业培育内生动力不足,难以吸引高端科技型企业;大部分园区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技术创新力量薄弱,转型升级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对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能力有限。

      (二)产业层次偏低,集群化发展不足。一是发展质量不高、增速不快。大部分开发区原材料初级加工企业居多,产品附加值低,处于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低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能力有限,尚未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和集群影响力。二是彰显功能特色的中小项目产业链条关联度还不够高,上、中、下游产业链条不完善,区域内自我配套能力偏低,行业延伸、集聚效应尚未显现。如白银集团、银光集团、稀土公司这样的大型链主企业,与其产业链相关的配套企业入驻园区较少,引领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三)体制机制不畅,管理服务能力不强。一是管理体制创新不够,部分开发区和行政区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工作还不到位。部分园区管委会仍然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机构设置、人事管理、薪酬待遇等没有根本性创新突破,园区内生活力和动力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二是简政放权力度不够,人财物相匹配、责权利相统一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形成。三是市场化运营创新不足,尚未捋顺园区管委会和经开区公司关系,公司运营市场化程度不高、竞争力不足,没有发挥出招商运营、融资开发、产业培育、土地预储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科技创新不足,缺乏产业发展活力。一是园区普遍缺乏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省级开发区共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8家,占全部新增企业比例仅为13.69%。二是受地域、规模、引才用才机制等因素限制影响,导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盘不活,高精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困难,创新创造乏力。三是入园企业普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较少且竞争力不强,少量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四是科技创新平台及服务体系不健全,企业创新主体能力普遍较弱。

      (五)要素配置结构有待优化,投融资较为困难。各园区普遍面临融资困难、土地趋紧、人才匮乏等问题。资金方面,园区建设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投入,投融资渠道单一,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功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用地方面,部分园区发展空间不足,项目用地指标紧张,部分土地被“僵尸企业”占据,且一些土地“批而未建、建而未用”,处置难度大。经省自然资源厅统计,全省开发区(工业园区)共有批而未供土地3.56万亩、闲置土地9597亩、低效用地1.28万亩。服务方面,部分管委会和平台公司管理人员能力不足、专业性不强,还不能完全适应园区改革发展需要;部分园区在信息化平台建设尤其是工业互联网园区建设方面还有欠缺,距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推动全省开发区(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开发区(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及省委重大部署的实际行动,也是破解瓶颈制约、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抓手。要围绕工业强省、产业兴省战略,以重大项目的引育为突破口,加强工业园区升级扩容,促进产业协同发展、资源高效利用,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和发展水平。

      (一)突出规划引领,打造专业园区。要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先进园区的做法,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确定区域布局、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和管理体制,有序推进开发区布局优化。要灵活运用“一区多园”“园中园”等模式,推动高质量规划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要支持工业主导型县域规划,建设一批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加工、配套产业,强化县域产业支撑。要结合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的长远发展,从大而全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积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专业园区,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

      (二)突出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一是要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大力推广地企合作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着力引进科技型、成长型的新企业新项目,不断壮大园区规模。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高位推动、带头招商,推动构建领导带头、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民招商的工作新格局,全面提升开发区招商实效。二是要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建立部门间协同机制、创新内部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审批效率,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质效。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及时跟进国家战略和重大政策,主动出击、务实出招,最大程度挖掘政策含金量,不断优化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要对标一流和先进地区,厚植“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乎营商环境”理念,全面提升亲清政商关系,凝心聚力促进园区营商环境整体提升。

      (三)突出项目带动,培育优势产业集群。要加力提高谋划项目、落实项目、服务项目能力,围绕绿色化工、先进制造、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产业,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大力招引产业链上的核心、关键项目,不断谋划生成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同时,要引育并重,围绕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中度,逐步构建主导产业明确、错位发展、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要认真研究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区域产业外溢转移趋势,围绕全省14条重点产业链推动省内省外开发区产业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和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开发区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完善产业发展链条,促进重大创新成果产业项目落地。

      (四)突出扩能提质,优化管理体制机制。要进一步理顺开发区和行政区关系,创新开发区规划、管理、建设、运营机制,全面推行“管委会+开发运营公司”管理模式,支持各类资本和专业机构参与园区建设,实现“政府+市场”共治,有序推进政企分离、管运分开。要探索向园区下放项目审批权、选人用人自主权,推行灵活的人事薪酬管理制度,形成以岗定薪、按绩取酬,有效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要赋予开发区更大先行试点权,促进优质资源、优质要素、优质产业加速向开发区集聚。要用足用好“飞地经济”模式,推动土地、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全方位合作,不断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新空间。要进一步完善以效益指标为重点的园区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切实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作用,引导园区竞相发展。

      (五)突出要素保障,推动科技赋能。要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深化“标准地”改革和“亩均论英雄”考核,推进开发区土地合理高效利用。要创新投融资机制,支持开发区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利用效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和融资担保力度,鼓励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园区项目的信贷支持。要加快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重视科技孵化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要加大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打造良好的创新就业环境,推动产城融合发展。要“数”“智”赋能,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支持智慧园区建设,推动相关部门和企业围绕开发区信息化建设发展开展合作,助力培育企业分工协作、园区产业耦合、区域品牌共建的现代产业园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应急管理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版权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能源局
    内蒙古开发区协会山西省开发区协会云南省工业园区协会天津市开发区协会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与外包产业联盟湖南省开发区协会安徽省开发区协会江苏省开发区协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北京市开发区协会山东省开发区协会福建省开发区协会广东工业园区协会上海市开发区协会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浙江省开发区协会
    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南都网联合早报网凤凰网和讯网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网易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光明日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中国国际投洽会绿色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广西钦州保税港区
  • 政府部门
  • 行业协会
  • 新闻媒体
  • 友情链接
  •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