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关于严厉打击信息网络诈骗的相关建议
在今年的315晚会上,官方点名了如今骚扰电话频现的乱象。其中报道的某一家公司在一年多的时间中就拨出了40亿的骚扰电话。多数网民表示每天都接到炒股、中介、小贷公司这类的电话无数个,烦不胜烦。近期,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对骚扰电话进行了联合整治,然而收效甚微。资料显示,近一年的时间,国内6.88亿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约915亿元。当前,学生家长、金融用户、买房卖房者等各种隐私,不断变成诈骗的“导航仪”。近年来,利用通信网络、互联网以及新型互联网工具等技术手段实施的诈骗犯罪活动持续高发,严重干扰了正常社会秩序、破坏社会诚信,社会危害性极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此类信息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特点是犯罪分子利用获得的公民姓名、电话号码、身份证件号码、住址、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对公民实施精准诈骗。当前,信息网络诈骗已成为燎原之势。
为此,建议:
1、加快法律立法进程。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修改现行法律、出台行政法规等,从完善法律的层面,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加大对个人信息泄露的违法查处力度,坚决严厉打击泄露、倒卖个人信息数据的行为,依法整治公共通讯秩序,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大惩治信息网络诈骗犯罪活动的立法。鉴于近年来信息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在数量和规模上的增长及其社会危害性,建议立法机关考虑适时在《刑法》中对“信息网络诈骗”增设独立罪名,并且在量刑上加大处置力度,重典治乱,施以严刑峻法,严厉惩处。
2、着力整治骚扰电话。督促运营商加强技术防范和有效监控,从过程中过滤诈骗电话和短信,从源头上切断和限制各类骚扰应用的传播渠道,以及违法设备和服务的销售途径;禁止电话营销模式,责令基础电信运营商不得为电话营销企业和虚拟运营商提供中继线路,并限制中继线路的电话拨出数量,配有一定的限额,超出后自动封断,有效限制骚扰电话的数量;加大对违规问题的追责惩戒力度,对发现的企业内部或代理渠道违规行为,要严厉惩处;建立电话实名黑名单制度,责令电信运营商将超过五十个人标注过的骚扰电话的相关人员的所有电话号码销号,该身份证十年内不得办理电话业务,并且建立黑名单纳入个人征信体系,让其乘坐不了交通工具,贷款,子女就读各方面全部受到卡壳,。
3、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相关部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渠道,尤其是网站、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手段,进一步强化有关防范和打击信息网络诈骗、个人信息保护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宣传,引导公众增强防范意识;国家加大技术投资,通过实现技术升级推进动力转化,提高技术防范能力,以“技术对技术”的治理思路,以大数据驱动精准治理,在网络侧、业务平台、用户端进一步丰富技术产品供给,加大防范打击通讯信息诈骗技术项目的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
4、强化电信和金融行业的信息安全监管。应加强银行卡买卖管理、可疑交易的监测与核实、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安全监管。电信和金融部门应强化安全监测与审计系统的建设,对于交易或转账过程有一段时间的备查,并加强数据共享,确保执法部门通过相应的通信、交易记录能够追踪“钱转给谁,钱去了哪儿”;加强社会监督,设置专职管理岗位或授权电信服务商,受理群众举报,对被举报数量达一定标准的电话号码及时采取临时停机措施;加强协同,进一步提升社会共治水平,加强政企间、部门间、行业间的信息沟通和联动处置,完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群防群治、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