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2020全国两会前夕 代表、委员纷纷发声新基建
2020年全国两会即将于5月22日在北京召开。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对新基建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各自的新基建规划,新基建正驶入快车道。各界普遍预计,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新基建大概率将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焦的一大热点话题。会议前夕,部分代表、委员已通过媒体“喊话”新基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
新基建的发展潜力非常大,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至少持续5-10年是有可能的。新基建实际上是以数字基建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传统的“老基建”相比,新基建在技术途径、投资方式和运行机制上有一些重要区别:首先,新基建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不是公共产品,而是企业经营的产品或经济学上所说的私人产品,而老基建大部分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其次,新基建所对应的数字经济或包括产业互联网在内的数字技术设施,是由企业投资而非政府投资建设;最后,新基建投资大多是针对一些新技术,并且是成长中、确定性很强的新技术,其技术路线、市场前景可以说非常广阔。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
新基建正孕育新的生产要素——数据。数据没有新的基础设施,很难成为生产要素加入到经济活动当中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数据对生产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正使得原来三次产业的边界日趋模糊。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来统计意义上的产业结构高度化都是讲三次比例关系,现在衡量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要看数据要素投入带来的边际效率的改善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从国际竞争来看,数据的规模、加工能力、治理体系,均正在成为国家竞争的一个制高点。
相比传统基建,新基建具有更大的乘数效应、更强的正外部效应。之所以说具有更大的乘数效应,是因为传统基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主要体现为投资。新基建除投资拉动以外,还通过数字化的网络,对数字进行收集、传输、存储、加工、应用,把关联产业连成一个网络,极大地突破了产业间相互联系的时空约束,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对于“新基建”来说,要避免传统基建遇到的一些问题,如需求不足带来的过剩问题,市场主体参与不足带来的低效率问题,以及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的脱节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推动新基建与产业互联网的融合与互动:一是新基建要加强与终端需求的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制造业、服务业的数字化进程;二是要加强产业链视角的顶层设计,比如在数据交换、数据接口、开放模式、数据安全等方面,能够建立起规范和标准;三是要加强与产业互联网的互动发展;四是要鼓励市场主体的广泛参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
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数据的商品化、市场化,数据是数字经济的石油,数字资产是数字经济的基石。加快推进数字市场化首先要建立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数据开放,最后在数据流通方面也要不断探索如何评估数据价值、数据定价、数据监管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联通产品中心总经理张云勇:
当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一大关键,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为核心形成的基础设施,可称之为数字基建,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信息网络融合创新演进形成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如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二是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形成的新型基础设施,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能校园等。此外,还有三大正在兴起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值得关注,即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区块链服务基础设施和城市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新基建将显著拉动投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投资2020年可达7500亿元,5G等网络设施投资将达3800亿元。目前,我国已经建好的5G基站有二三十万台,2020年5G建设开始发力,三家运营商5G投资比原本计划投资又加大30%,今年年底5G建设规模可达100万台,基本可以覆盖所有地市主要场景,北上广实现全覆盖。预计2020-2025年,5G可拉动电信运营商网络投资1.2万亿元,垂直行业网络和设备投资0.47万亿元。5G商用将带动1.8万亿元的移动数据流量消费、2万亿元的信息服务消费和4.5万亿元的终端消费。到2025年,5G将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