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以科创引领赋能高质量发展——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新实践与启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要素成本持续攀升等制约因素日益显现,如何探索出一条空间集聚、资源节约的发展之路,成为每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亟待思考的问题。作为苏州最年轻、最具活力的国家级开发区,相城经开区坚持以科创引领发展,凝聚创新合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突围之路。
科创起势:感受异军突起的速度
相城经开区鲜明提出“经开科创”战略,把科创放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位,聚力动能培育,引领转型升级。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24%,工业投资增长27.78%,宝丽迪、康平科技2家企业成功上市,在苏州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考评中位列第一,省商务厅综评排名上升至第18位。
——高能级的科创平台接连落地。聚焦专业化、高水平科创平台,近半年先后引进商务部首个央地合作投资促进平台“国际创新创意产业投资合作促进中心长三角分中心”、机械工业出版社长三角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落户清华x-lab@suzhou、电子城创E+长三角育成中心等总部平台。依托科创平台,近半年引进荷塘智能、云管智能、盖勒普等科技创新企业70余家。2020年,成功签约方普电子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大族激光等产业项目109个,总投资超220亿元,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3个,年纳税超5000万元项目2个。
——智能化的科创转型纵深推进。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全方位、全角度推进转型,引进全国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蓝卓supOS工业操作系统区域总部,在全市率先出台工业互联网专项扶持政策,入驻工业互联网重点平台和专业服务商近30家,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园加快建设。截至2020年底,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获评省级智能工厂1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3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32个、省星级上云企业149个,美特科技入选省两业融合优秀试点单位;获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标杆园区、省工业互联网示范工程“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基地等。近期,相城经开区管委会博士后工作站被人社部、全国博管委评委全国优秀等级。
——全链条的科创要素加快集聚。建设一批高质量孵化载体,培育一批特色化众创空间,多方集聚创新创业资源,全面构建吸引人才“强磁场”。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长三角创新医疗科技产业园等科创平台17个。其中,阳澄湖国际科创园获批省级科创园,连续三年获评苏州市创业孵化A级基地。率先在北京、上海、东京等地,设立离岸孵化器、先进研发机构,汇集全球科技资源。出台《经开科创专项扶持政策》《关于加快推进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等扶持政策,加速形成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良性格局。今年以来,新引进国家特聘专家7人、区级及以上领军人才累计近百人。
——市场化的科创主体更具活力。鼓励企业自主设立研究院,以“研发立区”推动“研发强区”,让“做企业必研发”在区内蔚然成风。目前,相城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20年新增44家,累计达111家。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的未来城市应用技术研究所、与市产业技术研究所合作的融合基建技术研究所等研发机构已正式运营。由企业主导孵化的企业研究院,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业务,探索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新路径,吸引企业落户集聚。如今,已经建立中亿丰、未来城市、法泰电器等6家企业研究院。
——开放化的科创动能叠加涌现。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家级经开区、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核心区、苏州自贸片区联动创新区”三大高能级平台,新引进waterX、三菱重工、伊藤忠等高端日资项目15个。疫情期间,通过“不见面招商”引入株式会社伊藤喜中国总部项目,注册资本达2000万美元。高标准规划建设中日(苏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中枢服务核,构建“科创谷、江南梦、樱花园”三大城市功能区。成功举办福布斯中国中日未来产业论坛、首届长三角数字金融产业创新周等重大活动,相城经开区的知名度、吸引力、影响力持续攀升。
弯道超车: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经开科创”品牌推出后,相城经开区迅速激活发展新动能、开辟发展新局面,成为相城区乃至苏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成功缩影。
一是抢抓科创发展新机遇。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打造国际铁路枢纽、承接数字人民币试点等战略中,相城都被赋予了重大使命。立足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相城经开区坚持前瞻谋划、高点定位,以思想“破冰”带来行动“突围”,努力突破发展惯性、争取发展机遇、升维工作理念,敢于在产业培育、数字转型上抢占先机。锚定“2+3+X”产业发展,即“数字金融、工业互联网”两大先导产业和“先进材料、智能制造、数字城市”三大特色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集中优势构建“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圈,让数字为高质量发展全面赋能。
二是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围绕重点、精准发力,以“三大行动计划”有效提升科技创新力、环境吸引力、产业引领力。实施科技载体“531行动计划”,“5”,即高标准构建“东西南北+N”发展格局,在北上深蓉及东京等地设立离岸创新中心,全年新增在岸孵化器9家以上、离岸孵化器5家以上;“3”,即高质量建设“工业互联网、工业设计、X”3类特色产业示范园;“1”,即系统塑造“经开科创”标志性品牌。实施高企人才“倍增行动计划”,依托优厚的政策扶持、优越的服务效能、优质的营商环境,力争2023年内高企和区级以上领军人才数在2020年基础上再翻番。创新开展研究院所“跨越发展行动计划”,率先出台《经开科创研究院所专项扶持政策》,对企业设立研究院给予落地注册、产学研合作、研发上台阶等扶持,年内成立重点企业研究院所8家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增长15%以上。
三是擦亮招商团队新标识。涵养广大党员干部“亮剑精神”,打破职员身份、科室的限制,形成一支人人懂政策、懂产业、能招商、善服务的“尖兵”科创团队。由海外优秀人才及高层次急需人才组建“雄鹰突击队”,以经开区现有载体建设和离岸创新中心为依托,深入对接载体和区域项目资源,多层次拓展项目源头,全方位评估项目质量,高效率推动决策项目落地。当前,“雄鹰”已成为经开区团队招商、爱商、助商的最亮标识,先后奔赴全国各大科技创新先进城市开展对接访问20余次,对接合作高层次平台近10个,签约落户科技项目40余个,高频次组织人才沙龙、政策辅导等活动近20场。
四是营造产业发展新生态。打造最舒心营商环境,做优“科创服务”生态窗口。积极探索“校友经济”新模式,先后与山东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签订合作协议,打造“校友经济创新创业中心”。着力搭建“产学研用”新平台,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载体,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创新发布“四大栏目”新服务,着力打造“院士互动”“走进大院大所”“科创讲堂”“人才成长营”四大子栏目,为企业和人才提供量身定制的科创服务。在1个月内,密集出台《科技载体平台企业准入操作指引》《规范科技载体平台运营管理办法》等工作制度,在规范管理前提下释放“政策红利”,赋能发展竞争力。
经验启示:谋划在先,落实在细
相城经开区紧紧顺应产业发展大势,主动识“变”,科学应“变”,实现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量质齐升、产城核变,值得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经验。
启示一:抢占发展先机,必须“谋定而后动”。相城经开区深刻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统筹全局制定发展“作战图”,全力以赴下好创新“先手棋”,推动创新要素快速集聚,工业互联网产业蔚然壮大,多个“唯一”“首个”重磅落地。相城经开区的发展之路充分证明,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命题,谁制定了高规格的发展战略,谁就占据了发展的制高点,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先发优势。
启示二:厚植发展沃土,必须“敢为天下先”。围绕“2+3+X”产业,着力优化产业功能区规划,向存量要空间、以亩均论英雄,不断提升土地资源供给水平。近年来,相城经开区大刀阔斧地开展环境整治,淘汰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2000余家。今年上半年,整治腾出土地1350余亩,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为新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这启示我们,只有通过“腾笼换鸟”“升笼引凤”,高效资源配置、精准政策实施、创新载体赋能,才能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启示三:打造发展标杆,必须“化作春泥更护花”。相城经开区围绕“相心力”企业服务品牌,以挂钩形式亮出服务承诺,力争打造更多标杆企业。为此,干部主动融入企业听民意,想企业之所想,以专业、诚信、贴心的服务理念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以持续优化的政策环境助力企业落地扎根、茁壮成长,以越来越美的城市环境让企业来得开心、留得安心。这充分说明了,打造最舒心营商环境,实现企业和城市同频共振,是两者互相成就的有力保证。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