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模式 推进两化融合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导语:“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我国工业体系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发挥着数据汇聚、智能分析、知识复用、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产业园区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正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的新融合发展模式,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园区各环节、各领域的渗透应用,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政府治理决策和区域协作,为支撑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
"平台+园区”是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
01 “平台+园区”有利于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
近年来,各类产业园区在资源集聚、成果孵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加快产业结构优化、重塑经济发展动能的重要载体。依托园区内企业集聚、需求共性等特点,通过“平台+园区”加快园区内企业数字化转型、园区政府数字化治理,释放区域产业集群效益。深化平台在各行业的应用推广,编制“平台+行业”应用实施指南,孵化一批与行业深度契合,可复制可推广的场景化解决方案,支撑行业数字化转型。
“双链”方面,“平台+园区”有利于地方政府准确获取园区企业动态数据,支撑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补链强链等工作。驱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泛在互联、采集分析和协同运作,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现代化水平。“双碳”方面,“平台+园区”可有效发挥企业能耗监测能力,解决节能降碳管理水平低等问题,为政府监管提供新的手段。
02 “平台+园区”有利于提升平台系统化赋能水平
工业园区具有产业空间集聚、企业关联性高、数字化共性服务需求迫切等特点,成为工业互联网应用推广的重要突破口。王建伟副司长指出,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必须坚持多方参与、统筹推进、协同配合、有序实施的原则,汇聚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平台+园区”发展。从需求看,产业园区作为制造企业集聚区,在设备上云、新模式培育、产业链协同等领域,具有大量的共性需求和丰富的应用场景,是基于平台推广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的最佳“训练场”。从供给看,平台解决方案供应商可以利用“平台+园区”这一抓手,通过快速开发、广泛应用和迭代优化,持续提升解决方案服务能力,拓展市场应用范围,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03 “平台+园区”有利于加速产业协同化转型升级
产业园区不仅是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空间,更是加快产业要素流动和优势资源互补的创新“生态圈”。推动“平台+园区”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打破企业间壁垒,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有机融合。从存量变革看,“平台+园区”有利于加快传统企业改造,为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提升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从增量培育看,“平台+园区”有利于壮大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助力企业实现差异化发展。
集团型企业基于云平台打通集团企业间数据通道,开展协同设计、共享制造、供应链协同等网络化协同应用,实现集团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大型企业发挥平台统一大数据管理架构优势,有效整合企业内部业务孤岛,利用低代码开发工具加快企业知识复用和应用创新,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构筑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小企业借助平台低成本、快速部署软件应用的特点,通过云化解耦提供轻量级工业APP,降低企业基础IT建设、运维成本,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用不起”问题。
“平台+园区”模式实践案例
01 强化监督职能,开展动态化监督
一是安全生产监管。围绕化工、钢铁、有色等重点产业园区安全生产面临的静态分析、事后应急、单点防控等困境,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增强工业安全生产相关的快速感知、实时监测、超前预警、联动处置等能力,提升工业生产本质安全水平。二是“双碳”监测。针对产业园区重点高污染、高碳排放企业存在的监测不到位、数据不及时等问题,基于平台开展碳排放指数监控、碳资产管理等工作,推动园区管理绿色化、企业经营低碳化。三是“工业运行”监测,通过调用设备开工、能源消耗、产能分布等信息,建立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制造业运行监测指数体系,对已有统计体系形成补充和创新。
例如,海尔集团打造全国首个智慧化工“产业大脑”,有效解决园区企业管理中数据标准缺失、管理手段不足、安全压力较大等问题。目前已在山东省实现重点化工园区全覆盖,仅在郯城化工产业园区,就使园区人工投入降低45%、应急指挥效率提升50%。
02 提升运营能力,开展精细化治理
一是产业全景图谱管理。针对政府部门对产业园区相关产业链存在的信息不畅、管理滞后等问题,基于平台汇聚企业数据库、产业资源数据库等多维数据,绘制产业全景图谱并进行分析,提升产业治理效率。二是企业数字画像管理。针对园区管委会对企业缺乏实时动态管理的问题,基于平台建立企业数据库、描绘园区画像,精准掌握园区经济和企业发展情况。三是园区精准招商管理。针对产业园区招商难、对接不到位等突出问题,基于平台整合招商线索,构建优质企业备选库,精准匹配招商策略,提升对接效率和质量。
例如,航天云网打造四川省产业园区云平台,实现省级及以上130多个园区的数据采集和云端汇聚,覆盖近13000家园区企业,精准绘制产业发展图谱,全面支撑园区精准定位和动态评估,有效提升区域经济监测与分析能力,为地方产业数字化治理提供高质量服务。
03 降低共性成本,开展第三方服务
一是开展备品备件服务。针对园区企业备品备件管理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基于平台全面梳理园区企业对备品备件的需求,运用标签化管理、智能化检索等手段实现备品备件的弹性供给和零库存运转。二是开展解决方案集采集销服务。针对产业园区内解决方案供需不畅的问题,基于平台汇聚园区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共性需求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的产品清单,通过集采集销的方式,实现解决方案的供需精准对接和快速应用推广。三是开展评估检测服务。针对园区企业缺乏评估平台和评估规范等问题,基于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数字化测试工具,帮助企业找准数字化转型的问题环节和优化方向,精准推荐优质解决方案服务商。
例如,杭州建德化工园区建立联储联备应用平台,通过打通设备管理、物流运输、仓储补货等系统,实现园区企业备品备件需求的精准预测和高效响应。目前已接入70多家试点园区企业,支持园区内企业实现备件领用交易160余单,累计交易金额超过250万元。
04 加快转型升级,开展场景化服务
一是面向企业内研发、生产、管理、运维等场景。通过打通企业全流程数据,推动资产管理、运营管理、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数字化管理创新,提升企业内外管理效率。二是面向企业间协同研发、共享制造、设备共享等场景。高效汇聚企业间的订单需求和物料资源等信息流,打破传统企业“单兵作战”的运营模式,贯穿产业链上游、中游和下游各环节,打破社会资源配置的时空局限,在实现产业提质降本增效同时形成产业融通发展的良好局面。
例如,在河北曹妃甸经济技术开发区,首钢京唐基于阿里云飞鹄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数字化车间,推动产线重点设备的全面安全受控与智能故障预测,使关键设备故障影响停机时间降低10%,有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加快推动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
四个建议
01 抓试点,打造平台赋能园区发展标杆
一是加快遴选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园区”试点示范项目,探索建立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网络,以省级创新中心为节点,通过资源共享整合全国范围工业互联网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构建我国工业互联网自主创新发展体系。二是加强对入选项目的监督考核和动态调整,辐射带动更多园区和企业开展建平台、用平台等创新实践。三是及时总结示范园区的优秀案例和先进经验,分行业、分区域提炼总结有特色、可复制的“平台+园区”发展路径。
02 抓标准,提升优质解决方案供给水平
一是推进工业设备上云指南、数据字典等标准体系研制工作,搭建起参考架构、应用实施、测试评估等方面综合标准体系,为平台在园区大规模推广破除数据传输障碍。二是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梳理“平台+园区”解决方案需求清单,培育一批优质解决方案服务商,高质量构建解决方案资源池。三是聚焦“平台+园区”开展评估指标和标准研制,引导园区管委会、平台企业和用户企业开展自对标、自优化。
03 抓应用,创新推动供需双方精准对接
一是鼓励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重点园区,通过服务券、补贴金等形式,加速解决方案在产业园区内的规模化落地应用。二是汇聚政产学研用各方资源,通过政策宣贯、现身说法、免费试用等形式,降低用户企业顾虑,畅通优质解决方案的对接渠道。三是探索完善第三方供需对接平台体系,加速政府优惠政策、企业转型需求等信息的扩散,充分调动各方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04 抓生态,构建多方合作共赢长效机制
一是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合作中心,探索建立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网络,以省级创新中心为节点,通过资源共享整合全国范围工业互联网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构建我国工业互联网自主创新发展体系。探索建立“平台+园区”工作组,引导各类企业积极投入创新资源,打造多方受益、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二是引导研究机构、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等,围绕设备接入、平台框架、机理模型等领域开展理论研究及技术攻关,发挥我国5G、人工智能等ICT技术优势,鼓励在“5G+下一代控制系统”、“AI+工业软件”等方面形成技术融合突破,弥补我国在工业自动化、工业软件等领域“卡脖子”短板。强化平台应用的重点技术支撑和数据安全保障。三是通过深度行、现场会等形式,深化社会共识、统一思想认识,营造产业发展良好氛围。
然而,尽管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着平台关键技术存在短板、平台通用化解决方案无法满足用户定制化场景需求、平台数据确权模糊和数据流转不畅通等问题,亟需加强技术突破、应用创新,提升生态服务能力和数据治理水平。或许对企业来说,这场数字革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智能工业创新中心整理编辑,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各位学习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