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招商蛇口的园区开发运营经验对浙江省开发区高质量运营发展的启示
开发区、园区与其综合运营企业的共生共进,是推进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基础。《中国产业园区上市公司白皮书(2021) 》显示,2020年全国产业园区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2%。其中,华夏幸福、招商蛇口、陆家嘴、东湖高新、外高桥和苏州高新等六家的营收总额同比增长35.0%,约占行业整体的73.0%。招商局集团下属的招商蛇口控股集团实现营业收入2776.08亿元,以39.2%复合增长率大幅领先行业平均水平。成立42年来,招商蛇口通过调整战略定位、创新发展模式、聚焦品牌塑造和锻造核心能力,形成了一套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的综合发展模式,在业内获得了“产城鼻祖”的美誉。
2020年10月,省政府与招商局集团签署了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聚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区域综合开发、现代金融服务与投资、“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创新产业发展等五大产业领域开展合作,服务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我省开发区正迈向焕发新生的新征程,建议利用与招商局合作契机,学习招商蛇口与城市共生共进的发展逻辑,推动我省开发区稳进提质。
一、招商蛇口的发展模式分析
(一) 持续迭代创新的战略定位。
招商蛇口创立于1979年,是招商局集团旗下城市综合开发运营板块的旗舰企业,是集团内唯一的地产资产整合平台及重要的业务协同平台,定位为“中国城市及园区综合开发与运营服务商”,建设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区蛇口工业区,孵化并培育了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标杆级金融实体,积累了丰富的城市、片区、园区开发与运营经验。近年来,招商蛇口产业园区板块秉持“产业赋能美好城市”的使命,以“城市与园区综合开发运营全生态系统的核心引擎”为业务定位,聚焦空间规划、产业聚集、生态圈服务,深耕园区开发与运营。
(二) 整体解决方案的发展模式。
以“前港一中区一后城”为空间形态,通过 “投一融一建一管一退”全业务链条打造片区开发运营生态圈,为政府客户提供城市规划、开发与运营的片区发展整体解决方案,为企业客户提供产业孵化、成长、做强做大的运营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为个人客户提供居住、购物、生活服务、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等美好生活整体解决方案,通过一系列业务组合、资金平衡与管理动作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做人民美好生活承载者的发展模式。
(三) 聚焦内涵提升的品牌塑造。
集聚资源,打造“网谷系列”“意库系列”“智慧城系”三大品牌。“网谷系列”定位为科技与文化高度融合的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由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物联网、文化创意四大核心产业及其他多元产业构成。“意库系列”在“以文带创、以创兴商、以商成文”的宗旨下,引入了建筑景观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制作等多业态创意机构融合发展。“智慧城系”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成长科技型企业为核心对象,在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科技及生命健康三大领域,形成优势产业聚集。
(四) 积累锻造的核心能力。
招商蛇口自成立以来,经历了五次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形成八大核心能力。
一是产城开发。招商蛇口经历了建港兴市、加工制造、产城融合、产业转移、提速升级五次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积累40余年的城市与园区开发与运营服务经验,总资产达到7371亿元,净利润达到1014亿元,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区域开发模式“蛇口模式”。
二是产城规划。推进空间的模块式发展、土地的可持续经营与区域优势产业相匹配,通过规划统筹指引,明确重大项目发展方向与整体格局,适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城融合。
三是产业协同。聚合集团优势资源,以明晰的产品线及精细化运营为基础,通过全国和国外的子公司来实现引进来走出去,串联内、外部各类资源,并导入核心产业资源、双创资源,通过三类资源叠加的方式,平衡项目流转和外溢,构建园区生态园,发挥强大的产业聚集效能。
四是产业联盟。招商蛇口携手人民网及全国行业龙头企业以1+3+N的方式成立“中国新产业联盟”,推动新产业发展的政府政策、产业企业、科研机构、金融资本、城市载体有效整合,促进联盟成员之间、跨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创新合作。
五是生态资源。依托招商局央企双创示范基地,通过中国新产业联盟开展产业,集聚了产业龙头、孵化器与众创空间、政务与园区服务伙伴、金融服务、园区企业、产学研院所等六类逾400个伙伴客户,打造产业生态集群,厚植企业成长土壤。
六是产融联动。依托招商局集团产业+金融的资源优势,结合公司园区经营集聚产业的特性,以金融产品+园区经营的模式建立全生命周期创新创业综合体系,以产融联动方式激发产业生成活力,形成招商蛇口产融联动的核心能力。
七是产投基金。以产业投资为抓手,聚焦产业领域,立足园区资源,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构建滚动投资模式,打造“一产业一基金、一园区一基金、直投+母基金”的产投基金组合,赋能企业加速腾飞。
八是运营服务。汇集产业服务资源,为不同成长阶段的入园企业提供全周期、全链条的精准产业服务。
二、我省开发区运营发展现状
及存在问题
2021年,我省各类开发区(园区) 整合提升加速推进。全省开发区 (园区) 从1059个整合为134个,开发区管理机构数量缩减60%,管理人员数量缩减30%,行政运营成本下降,但开发区运营与管理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缺少市场化机制的国有开发公司,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不足。
目前,国内国有园区开发上市公司共有15家,其中,长三角地区有8家,上海5家(浦东金桥、上海临港、市北高新、外高桥、张江高科) ,江苏3家(南京高科、苏州高新、中新集团) 。我省不仅没有上市的国有园区开发公司,也缺乏像招商蛇口布局全国的园区综合开发与运营服务商。我省许多开发区虽然组建了隶属管委会的国有公司,但经营范围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房地产开发、物业配套服务等,但在投资经营、招商引资、资本运作、品牌塑造、企业服务赋能等方面功能相对较弱。
三、招商蛇口模式对我省的启示
面对“成长的烦恼”,我省开发区迫切需要持续以“开放”的理念对标先进、转型升级,并发挥制度优势、聚焦经济职能、价值赋能服务,进一步理顺开发区与属地政府关系、明确开发区与乡镇(街道) 分工合作机制、推进开发区市场化运营改革、跨区域协同发展。
(一) 在落实顶层设计中探索开发区市场化发展路径。
我省各类开发区(园区) 整合提升的主要目标是压缩管理机构数量和管理人员数量,推进路径是在完善开发区管委会自主运营的基础上探索企业运营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开发建设主体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支持以市场化方式整合或托管其他开发区。
因此,建议加大开发区国有平台公司整合力度,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从省内发展水平较高的开发区(园区) 中筛选出一批资产结构优质、管理理念和模式先进、开发建设经验丰富的国有平台公司,制定上市培育方案,力争未来3到5年培育一批园区开发区上市公司和准上市公司。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省级国有园区开发公司,以资本运营为纽带推进新一轮全省开发区整合提升。
(二) 从"区中园"中率先推进企业化发展模式。
“一区多园”是开发区普遍发展模式,我省开发区已经培育孵化出特色小镇、飞地园、小微园、国际产业合作园、生态产业平台等多类专业产业园区,"区中园"既是政策赋能的载体,也是推进开发区市场化、企业化的切口。
当前,要总结梳理各类“区中园”发展模式和经验,率先在“区中园”推进企业化运管模式,“区中园”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招商引资等职能可交付给平台公司,鼓励混合所有制、引进外资股权等股权改革,开展市场化人才聘任和激励,打造出一批有浙江辨识度的“区中园”品牌。
(三) 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共建共引,助力共同富裕。
在推进全省开放平台共建发展中,支持26县开发区整合国有平台公司,在“飞地园区”合作模式基础上进一步“走出去”,以资本合作推动产业合作,进而推动26县开发区资产提质增效,引导产业回归。
为此,建议支持山区县开发区与结对共建的先进开发区设立合资公司,引进战略投资,共同推进山区县开发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升级。在合资公司基础上探索由省级产业基金、共建双方的地方产业基金、央企和省属国企产业基金、市场产业基金共同组建共富产业基金的模式,建设“项目公海池”,引导优质产业项目有效流转至山区县开发区落地。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