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热词:
搜索
  •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中国开发区
  • 协会服务
  • 中国开发区协会
  • 投稿

    收藏

    微信
    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加入QQ
    交流群

    留言

    《中国开发区》

    打开菜单

    收起菜单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产经新闻

    多名社科院专家把脉未来中国金融改革方向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29日 21:16 点击量:652 字体: 分享:

      28日,在中国社科院举行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智库论坛上,包括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在内的多名专家纵论中国金融发展40年历程,把脉未来中国金融改革方向。

      李扬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金融基本上还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最集中表现就是支撑了年均9.5%的经济增长。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工业化)、由农村向城市(城市化)、由国有向非国有(市场化)持续转移,是我国经济能够保持长期高速增长的关键。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长期并存,既是劳动力得以持续转移的前提条件,也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构成这种发展模式得以维持的基础。

      “4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展现出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鲜明特色,其中最显著者,当推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同时出现且持续数十年。这些现象是如此之独特,以至于国际社会将之称为‘中国之谜’,这是我们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发展乃至货币金融理论做出贡献的地方。”李扬说。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认为,金融业改革开放要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导向。中国这么多年的体制变迁,包括金融市场发展,得益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改革从本质上是创新,创新面对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创新需要试错的过程,试错最后才能找到对的东西。”

      刘世锦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他建议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由于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们的金融体系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要与民营企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


    中央社会工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应急管理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版权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浙江省开发区研究会广东省工业园区协会内蒙古开发区协会山西省开发区协会云南省工业园区协会天津市开发区协会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与外包产业联盟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江苏省开发区协会安徽省开发区协会湖南省开发区协会福建省开发区协会山东省开发区协会北京市开发区协会上海市开发区协会广东省工业园区协会浙江省开发区研究会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
    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联合早报网南都网央视网网易第一财经每日经济新闻和讯网光明日报参考消息新华每日电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中国国际投洽会绿色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广西钦州保税港区
  • 国家部委
  • 社会团体
  • 新闻媒体
  • 开发区
  •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