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安徽合肥:“六新”发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安徽省合肥市工业战线积极落实安徽省各项工作部署,突出抓好“稳”“进”二字,工业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主要指标好于预期。1~11月,合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高于安徽省1.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12%,其中技改投资增长24%,高于安徽省下达目标17个百分点,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75个,是安徽省下达目标的159%;尤其是2018年合肥成功入选国家“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获批开展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江汽集团荣获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企业奖等,展现了以合肥为代表的安徽制造“新形象”。
支撑产业体系发展有动能
不低估传统产业的自我革新能力,不高估新兴产业的颠覆作用。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上,安徽省合肥市立足现有技术积累与制造能力,布局高强度技改,技改投资增速创2012年以来最高水平。合肥市级工业投资项目库中的技改项目数占八成,其中“机器换人”和智能化改造项目数同比增长37.3%。在新兴产业培育上,脚踏实地抓标志性项目建设。“中国声谷”二期开园,京东方10.5代线、晶合12吋晶圆、通威2.3GW高效晶硅电池、江汽蔚来等项目投产量产,长鑫DRAM存储项目正式投片,维信诺第六代柔性显示生产线开工建设。“合肥制造”正多方位、加速度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强化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赋能”,切换新型制造发展的赛道。安徽省出台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累计建成57家智能工厂、495个数字化车间,75.6%的“智能工厂”实现产业链协同应用,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居全国重点城市第15位。合肥市首获5个国家级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项目,新增2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2%,大于安徽省下达目标5.3个百分点。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数占全国的13%,9户企业跻身国家级“绿色工厂”,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示范实现“零”的突破。
完善制度生态有抓手
安徽省积极对接国家、省政策热点,支持企业抢抓“制造强省”以及省“中国声谷”、医疗和医药、机器人、数字经济等政策利好。关注产业动态,修订市级光伏、软件和集成电路等政策。争取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资金1.15亿元;354个项目获制造强省建设奖补资金2.66亿元,中国声谷首批资金3.65亿元惠及212个项目;合肥市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制造业部分已支持681个项目10.49亿元,光伏产业政策支持兑现资金超3.6亿元。减负降本、淘汰落后、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资助、“隐形冠军”培育等专项工作的推进,也为高质量发展赢得了空间。
开启智能语音产业新一轮部省战略合作,开展首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成功举办首届世界制造业大会、第十二届家博会、首届世界声博会;成立中国智能写作产业联盟,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基金顺利挂牌等。调动民营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加强“专精特新”培育,累计拥有231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36户企业登陆省“专精特新板”,合肥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创近五年来最大增量。
“六新”发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合肥市工业战线将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六稳”要求,立足制造强省建设全局,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在“六新”发力。一是瞄准新坐标。持续提升智能家电、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竞争力,争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二是夯实新项目。加快维信诺第6代AMOLED、联宝新增年产千万台智能产品、康宁GPF二期、大陆轮胎四期、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动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长安汽车二期、德电高速变速器等项目投产量产。三是抢抓新契机。高位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试点,组建和申报智能语音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抢抓国家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机遇,培育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挂牌。抢抓5G商用机遇,加大5G相关芯片、终端的前沿切入,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和企业上云的融合应用。四是强调新担当。进一步增强应对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评价体系、考核体系调整的工作能力,特别是进一步完善形成省市县互促互补、共同发力的政策体系。五是做强新主体。深入落实国家、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市级政策配套和创新。六是推动新开放。高标准、高水平办好世界制造业大会、家博会等重大展会。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