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浙江玉环经济开发区:将“边缘池”做成“聚宝盆”
玉环作为典型的海岛城市,陆域面积仅378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占比高达25%,但长期面临“土地碎片化、产业低效化、能级分散化”的困惑。玉环经济开发区西南港南大道南侧1344亩工业地块,聚集了机械加工、物流、食品加工、工业耗材销售等用地,并夹杂两处村级留用地,土地权属复杂、产业形态多样,整治难度极大。自2023年起,玉环开发区以“亩均论英雄”改革为抓手,紧扣产业连点成片,通过对工业用地二次利用的前中后管理,成功将这块“低效洼地”打造成为百亿级机器人特色产业集群连接带,实现土地能效倍增效益,为破解土地高效利用提供了“玉环方案”。
一、主要做法
( 一 )摸清家底,统筹规划,细心做好工业土地二次利用的前期管理。
一是全域诊断绘制地图。组建专班对玉环开发区辖区范围开展土地能效利用率专项“地毯式”摸排,建立涵盖用地性质、企业效益、能耗强度等维度的数据库,编制玉环开发区产业园提能升级地图,重点明晰产业集群集结点、低效能区块、多业态区块的限期整改计划。针对港南大道南侧1344亩工业地块连接南湾智谷数字产业园紧邻职教园区,编制《开发区机 器人产业集群“一片一策”实施方案》,将其融入3平方公里的机器人产业集群核心区。
二是分类实施逐块整治。玉环开发区现已编制片区产业升级规划3个,已实施2个,其中港南大道南片区产业升级实施规划实施更具代表性。根据区块实际,港南大道南片区1344亩工业地块中,需分为四类进行实施推进,针对11家“成长型”企业(占地320亩,主要采取原址改扩建和就近迁建的方式来解决;针对113家“低小散”企业(占地360亩,主要采取国企回购和迁建入小微园的方式来解决;针对35家其他类型企业(占地310亩),主要采取国企回购和置换的方式来解决;针对范围内空置及堆场用地354亩,主要采取国企回购和合作开发的方式来解决。
三是资源聚集体现共富。投资5.2亿元升级港南大道交通网络,配套建设智能电网、工业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全面推进保障房、人才公寓等项目建设,目前辖区已投用保障小区1个,规划建设人才公寓1个,预计投产后可容纳职工超6000人,真正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同时,由政府出资收回村集体建设用地,打造占地71亩的玉环开发区“精密智造”科技创新中心,所得开发收益与村集体共享,年均可增加村集体收入超100万元
( 二 )巧拆细改,提能补链,用心做好工业土地二次利用的中期管理。
一是强势清退腾挪空间。对区块内占比71%的高耗能锻造、机械加工、石材加工等“低小散”企业,实施“成片腾退+补偿安置+有条件入小微园”,3个月内完成总数113 家的企业清退,腾出优质土地382亩。对区块内历史遗留的肉联厂、燃气站等不符合规划的企业,实施异地迁建政策,腾出工业用地37亩。对园区内边角地、零碎地、闲置地等40余亩区域,拟设计改造为“口袋公园”,进一步美化产业园环境,提升玉环开发区品味。
二是零地技改扩容增效。自成片拆改以来,玉环开发区出台《零增地技改实施意见》,允许厂房分期验收、联合改造,近两年来已开工零增地技改企业18 家,全部建成后可新增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建立“一个企业、一名领导、一套人马、一抓到底”的领导分包机制,组建18个“技改专班”,指导企业通过厂房加层、设备升级提升容积率。玉环创业复合垫片有限公司将厂房从2层改至6层 ,产能提升220%,亩均税收突破70万元。
三是全链招商补强生态。设立“培大育强、招大引强、科技领强” 三大项目库,按项目质地分配用地指标。去年为环动科技等8家机器人企业精准供地400亩,节省用地成本2.5亿元。坚定竞逐智能工业机器人细分赛道,做优做精机器人的一体化关节、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领域,同步做好机器人整机制造的谋划,现已招引琦星智能(装配机器人、梵煜电子( 智能抓手 )等企业 ,形成了“上游减速器—中游本体制造—下游集成应用”闭环。
( 三 )动态监管,预警评估,真心做好工业土地二次利用的后期管理。
一是数字化监管提效率。上线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施“代办服务、一口受理、上门送达”的高效率办理模式,针对项目在谋划、立项、推进、建设、运行等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和诉求,实现从供地审批到竣工投产的“ 一屏掌控”,推行建立项目“ 绿色通道”,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为落户项目强信心、解难题,项目落地周期缩短60%。
二是政策工具箱强支撑。设立10亿元机器人产业基金,对四轴以上设备补贴10%,国家级首台套奖励50万元。分别成立产业基金母基金、参与组建台州市机器人产业基金,组建总规模超20亿元,以入股形式助力企业项目推进,帮助企业轻装上阵;推出“玉贸贷4.0”,提供供应链金融、出口信保等定制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30%;加快产学研协同促创新,与浙江大学共建机器人联合实验室,促成12家企业与高校签订技术攻关协议,推动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5%。
三是绩效评估力促长效。健全玉环开发区工业片区土块利用跟踪评估机制与淘汰退出机制,推动落后产业有序退出。对入驻企业实施“红黄绿”三色预警,根据企业开工投产、土地利用、亩均税收、创新指数、单位能耗、环境影响等评价体系,实施每月量化考核,倒逼劣势企业转型升级、推动落后产业有序退出。今年以来,该区块新开工建设高能极企业厂房6家,其中2家工程进度不及预期,对企业进行了亮牌整改,促进开工企业比超赶进度。
二、改革成效
(一)实现土地效能倍增。玉环开发区园区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从1.16提升至2.0;亩均增加值从2022年的132万元/亩提升到2024年的250万元/亩,产出效率提升89.4%;亩均产值从2022年的537万元/亩提升到2024年的854万元/亩,产出效率提升59%;亩均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540万元/亩提升到2024年的785万元/亩,产出效率提升45.4%;亩均税收从2022年的21万元/亩提升到2024年的37万元/亩,产出效率提升76.2%;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收入比重从2022年的0.022%提升到2024年的2.82%,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总体跃居全省同类开发区前列。
( 二 )实现产业集合成群。目前,玉环开发区机器人关联企业已达52家,产值突破百亿元,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主导或参与制订机器人产业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2项。琦星智能的工业伺服电机及控制系统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率达44%;环动科技的高精密行星减速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四年排名第1,成功打破外企技术垄断。
( 三 )实现地块共享共富。城市建设区块一折改带富一大片,而玉环开发区在这1344亩工业地块实现了倍增“造富”,从低效普通工业区块转身为高能级产业区块。留下的18 家“成长型”企业实现地产价值的直线拉升;2家持有村留地的村集体持续享有区块年度分红红利;迁出企业均获得适合安置和足额补偿。
三、经验启示
(一)学会向存量要增量。通过对工业用地开展专项摸排,清晰掌握土地能效利用率情况,编制详细的数据库和规划地图,为后续改造提供精准依据。针对不同类型企业,采取原址改扩建、就近迁建、吸纳入小微园、国企回购和置换等多种方式分类整治,实现土地的高效整合与利用。同时,积极推进零地技改,允许厂房分期验收、联合改造,通过厂房加层、设备升级等提升容积率,在不新增土地的情况下增加建筑面积和产能,成功盘活大量低效用地,实现了从土地 “碎片化、产业低效化”到土地效能倍增的转变,将“低效洼地”变为“产业高地”。
( 二 )学会以场景育产业。玉环开发区立足自身实际, 坚定竞逐智能工业机器人细分赛道,围绕机器人产业的核心零部件领域和整机制造进行全链招商,形成了“上游减速器——中游本体制造——下游集成应用”的完整闭环。从设立“培大育强、招大引强、科技领强”三大项目库进行精准供地,到逐个项目精准帮扶,再到通过与高校共建实验室、促成企业与高校签订技术攻关协议提供技术支持,构建了“用地——资金——技术”全要素保障体系,有效降低了企业转型成本,推动了机器人产业集合成群,实现了产值突破百亿元的良好成效。
( 三 )学会靠机制保长效。通过上线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现对项目从供地审批到竣工投产的“一屏掌控”,提供高效率办理模式和全方位全过程服务,缩短项目落地周期。同时,设立机器人产业基金、推出定制金融服务等政策工具,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此外,健全工业片区土地利用跟踪评估机制与淘汰退出机制,对入驻企业实施 “红黄绿” 三色预警和每月量化考核,倒逼劣势企业转型升级,推动落后产业有序退出,确保了土地资源能够持续高效配置,促进了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