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山东潍坊经济开发区:数字赋能打造新引擎 工改突破培优新环境
近年来,潍坊经济开发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紧扣自身职责定位,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核心牵引,积极探索“人工智能+项目审批”创新应用,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形成了一批具有辨识度和实效性的改革成果。
一、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重构审批服务新生态。“一件事”集成办,变“多头跑”为“一站结”。针对项目单位反映强烈的环节多、材料繁、耗时长等问题,强力推行“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例如,将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合并办理,申报材料压减30%,审批时限压缩50%;供地前提前介入规划的项目,均可实现用地证与工程证同步受理、并联审批;过去需要跑多个科室、提交数轮材料的项目,现在通过“一个窗口、一套表单、一次告知”,可以内部循环的材料不再要求企业提报,办事便捷度显著提升。
“前延”服务主动办,变“企业跑”为“服务跑”。打破“坐等审批”惯性思维,建立重点项目服务专班和前置辅导机制。在项目策划生成阶段,主动对接投促、审批等有关部门,提前介入开展规划符合性分析、用地标准核定等辅导工作,将问题解决在方案形成之初。今年以来,已为8个重点项目提供前置服务,平均为每个项目节省前期工作时间约15天,有效避免了企业“走弯路”“碰红线”。
“标准地”出让高效办,变“未知数”为“明白账”。在工业用地等领域全面推行“标准地”出让,在土地出让前明确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能耗标准等控制指标。企业竞得土地后,可直接进入设计阶段,实现了“拿地即开工”的极简审批模式,项目落地周期大幅缩短。
二、探索“人工智能+审批”,注入智慧规划新动能。大力推进实景三维建设,搭建方案决策“预演台”。按照市区分工高效有序开展年度基础测绘工作,汇交辖区范围内的地理场景和基础地理实体数据,推动构建覆盖全域的“数字规划沙盘”。城市三维模型生成后,下步对于重要地段、重要项目,可在虚拟空间中直观展示项目建成后的形态、体量、色彩及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审查,辅助进行空间形态、天际线、视廊分析等决策,大大提升方案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减少后续调整风险。
逐步整合数据共享赋能,生成自然资源“一张图”。结合基本农田、生态红线、城市规划、国土变更调查等相关专题数据,建立自然资源一张图为核心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数据互通共享和工作联动机制,实现数据可视化,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借助“互联网+”手段,发挥大数据力量,打破职能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形成全区“批供用管”一张图,为部门决策提供技术支撑,让项目选址有据可依。
三、改革成效实实在在,市场主体获得感持续增强。审批时限大幅压缩。工程规划许可等主要审批事项承诺时限比法定时限平均压缩60%以上,部分事项实现即来即办。
申报材料显著精简。通过数据共享、证照互认、告知承诺等方式,累计精简、合并各类申报材料20余项。
企业成本有效降低。“标准地”改革、“多测合一”等措施,直接为企业节省了评估、测绘等中介服务费用和时间成本。
服务质量普遍好评。“前置服务”“帮办代办”等创新服务模式,获得了市场主体的广泛认可,在近年来的营商环境测评中,分局相关指标满意度持续位居前列。
下一步,潍坊经济开发区将继续坚持以“高效办成一件事”和“人工智能+项目审批”为双轮驱动,持续深化工改创新,努力在优化审批流程、提升智慧水平、强化部门协同上实现新突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