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审时度势 精准施策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当前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增速换挡的重要阶段。4月19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外部经济环境总体趋紧,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确定为6%~6.5%,将稳增长列为2019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任务,进一步明确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目标。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在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突破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和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分不容易,必须跨越非常规的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才能全面完成建成小康社会既定目标任务。
当前,我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亟待关注:
一是经济驱动力不足的挑战。目前我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正面临高中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业向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两头挤压,加之我国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依靠要素低成本的粗放型、低效率增长模式已经不可能持续,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低成本的吸引力、驱动力明显减弱。同时,技术创新面临瓶颈期,当前,我国的技术引进多于自主创新,基础性原创明显匮乏,实体经济的科技创新支撑不够,出现了产能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局面,这些倒逼我们必须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二是经济投入和产出不均衡的挑战。目前,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不断提高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和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益,并表现为企业利润、职工收入、国家税收的持续增加和劳动就业不断扩大。但在高速增长阶段,伴随着粗放型增长模式的是投入产出的较低效率,突出表现是资金利用效率下降,国内生产总值需要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导致杠杆率大幅提高,低效甚至无效投资和产出的比重上升,金融风险随之不断积累。
三是消费供求不平衡的挑战。目前,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换代,消费需求已经从满足数量型转向追求质量型,对商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供给结构仍然主要重视量的扩张而忽视质的提高。因此,一方面有不少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居民的高品质消费需求却得不到满足。近几年,我国居民境外购物和跨境网购每年达数万亿元。据统计,当前我国供过于求的商品达到86.3%,供需平衡的商品只有13.7%,尚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供给总量过剩的问题十分严重,且供给过剩的压力在未来会越来越明显,迫切需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是贫富差距扩大的挑战。当前,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了显著的社会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差距的日益扩大、地区差距的日益加剧及各阶层收入的明显差距。据统计,占中国人口10%的贫困人口的储蓄只占全社会私人储蓄总额的3% ,且呈下降趋势,而占总人口10%的最高收入者的储蓄却占有全社会私人储蓄总额的40%,且呈上升趋势。
为此,应审时度势,精准施策,以创新驱动为战略支撑,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抓手,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富裕为目标,大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明确创新驱动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第一动力,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一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启动实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推动“放管服”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消除市场分割的体制障碍,强化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关系民生福祉的重点领域技术供给,以创新高地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竞争力。
2、加快建设经济效益体系。一是建立综合优势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向以技术、质量、服务、标准、品牌为核心的综合优势转变。二是建立协同发展产业体系。努力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促进实体经济、现代金融、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有效融合。让现代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便捷、功能多样、成本合理的融资服务;让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持续驱动力,促进企业进步和产业优化发展;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和各类实用型人才。三是深入推进效率变革。着力解决实体经济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这三大失衡,坚定不移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调整存量、减少低质无效供给,做优增量、扩大优质高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整体效率。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推动各级政府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职责的良好局面,做到市场控制有效、宏观调控有度、微观主体有活力。
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一是扩大有效供给。以高质量供给稳需求,扩大有效供给,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使潜在需求转变为经济增长的现实动力。针对与需求相比,供给总量、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供给标准等还存在相当大的不匹配,大力提供高质量的供给,着力推进,尽快释放潜在的巨大需求,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释放大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比如,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社会对医疗、健康、养老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在加大,应加大对相关产品、服务、标准等需求供给。二是加快产业升级。瞄准供给端的短板,精准改革、精准施策,加快产业升级。比如,针对中小微企业这个市场经济供给主体所面对的困难,需要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产品质量不高的挑战,需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4、坚持走人类共同富裕道路。一是明确共同富裕基本路径。坚持民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公开公正公平,严格实行财务公开和政务公开,从制度上杜绝大规模违法犯罪的发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解决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健全社保、医疗、教育、住房问题等社会保障体系,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社会保障;着力解决贪污腐败、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重建社会诚信,重建社会道德,重树社会文明,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环境保障;统筹发展经济,改进分配机制,防止两极分化,拉近贫富差距,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经济保障。二是坚持公平正义。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加强政府再分配调节,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民众之间的收入水平差异。三是加大精准扶贫脱贫力度。深化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强化产业发展、异地搬迁、生态保护等措施,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能力扶贫实现共同富裕道路。四是大力改善民生。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政策兜牢民生底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