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中国开发区
  • 协会服务
  • 中国开发区协会
  • 投稿

    收藏

    微信
    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加入QQ
    交流群

    留言

    《中国开发区》

    打开菜单

    收起菜单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前沿观察

    创新驱动 合作共赢——黄冈高新区探索新经验、新方法,加快融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

    来源:黄冈高新区 洪应政 张延凤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0日 10:57 点击量:739 字体: 分享:

      近年以来,黄冈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国家高新区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按照“布局集中、产业聚集、用地集约、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配套完善”的思路,加大《关于促进黄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发展的决定》文件落实力度,大力推进黄冈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园区建设持续加力,项目建设不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逐步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先行区。

      黄冈高新区成立于1990年,1993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区,是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履行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行政管理职能。目前,高新区已基本形成“一区多园”大园区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多个县市的产业园区发展,形成总规模486平方公里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2019年黄冈高新区“一区七园”实现全年地区生产总值697亿元,当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81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7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6.58亿元,全域全口径税收58.96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智慧家居产业、新能源汽车汽配、医药化工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一、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一)推动科技政策落实落地。根据黄冈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黄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发展的决定》(黄政发〔2017〕8号)《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若干意见》(黄发〔2017〕13号)文件精神完善了《黄冈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奖补实施细则》、《黄冈高新区提升众创空间奖补实施方案》、《黄冈高新区创新发展奖补实施细则》三个政策文件。根据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黄冈市出台并实施了《黄冈市关于引进科技型成长型项目若干支持政策》《黄冈市优化营商环境十大专项行动方案》《黄冈市支持“飞地经济”发展实施办法》《黄冈市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试行)》《黄冈市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实施办法》,有效推动了重要科技政策落实落地。

      (二)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建设一批工程技术中心、校企研发中心等平台,加快推进湖北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快编制“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黄冈段)规划,以黄冈高新区核心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团风、浠水、武穴、蕲春、黄梅高新园区发展,建设高端人才、创新要素、高端产业汇聚的创新发展走廊。已建成“科技+金融”平台42个,签约65项技术合作项目。现有15家孵化载体建设提速,453个大学生创业团队,37万平方米孵化器,31个院士工作站,创新平台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三)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一是强化顶层制度设计。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黄冈制定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黄冈市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三年实施方案(2020-2022年)》,《意见》明确了全市2019-2022年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任务、主体责任和完成时限,细化政策激励措施,对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部署。二是提升科技金融支撑。支持金融机构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投融资、股权质押、信用贷款、供应链贷款、银税互动、融资租赁、保险担保等产品与服务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在高新区创新投贷联动模式,各类金融及服务机构加速集聚,现有2家上市企业,3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81家四板挂牌企业,78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了金融支撑。三是切实兑现奖补政策。落实《2018年科技创新后补助办法》,为50余家企业解决2018年高企后补助、知识产权后补助、科技副总补助、高层次人才津贴、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后补助、研发费后补助等后补助合计近1000万元。这些后补助资金为中小企业带来了“及时雨”,进一步调动了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提升产业发展层级

      (一)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申报流程培训。为给企业专利申请、转化提供更好的服务,每年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重点企业进行培训,把企业拥有发明专利的情况作为科技项目申报、平台建设、科技奖励评审等工作的重要衡量标准。二是积极引进专利代理中介机构。根据高新区发展需求和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熟悉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层次、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提升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水平。三是坚持省市区三级联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转化科技成果51项,签约合作65个项目,发布科研成果2247项。比如,索菲亚公司引进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成果,研制了自动封边机在线尺寸检测系统,建立了亚洲第一条板件全程不落地生产线,所需工人由以前的200多人减少到40人,大大减低了人力成本。

      (二)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成效显现。在黄冈千企联百校对接现场,以种植猕猴桃为主的湖北全苑公司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签订了转化具有“高糖高酸、高维生素”等优质“金玉”猕猴桃的协议,在浠水散花等地示范种植3000余亩,采取有机生态种植,打造私人订制模式,“零售论个卖,批发用秤称”,创立了“卡思特茉”品牌,年产销售收入突破5亿元,公司走出了传统品种质低利薄的发展困境,农民得甜头,科技扶贫有“准头”。被誉为“艾叶之王”的蕲艾,6年前,蕲春仅有3家作坊生产艾条、沐足包2个产品,2013年以来,依托千企联百校,打造园区、科研、基地、营销等为一体的“大平台”载体,开发出1000多个新产品,获得专利20余项,产值从2011年的几百万元到如今的30多亿元,“中国艾都”强势崛起。

      (三)高新区产城融合建设快速推进。现代家居业成为黄冈高新区产业高度集约的耀眼明星。引进居然之家集团,建设绿色智慧家居科技产业园,打造黄冈家居艺术小镇,将发展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智能家居制造集群。拥有亚洲第一条定制衣柜柔性生产线企业的索菲亚建成投产,投资8亿元的司米橱柜项目加速推进;顾家家居等现代家居领军企业陆续落户,基本形成优势品牌集聚、新兴业态引领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装备制造产业百花齐放春满园,黄冈高新区牵头制定了全国首个绿色窑炉行业标准,华窑集团、中洲窑炉在陶瓷窑炉、建材窑炉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超过50%、80%,被誉为“中国窑炉之乡”;行星传动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开发能力最强的高端减速机企业之一,研发的重载行星齿轮减速机性能世界领先。医药健康产业叫响全国。稳健医疗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医用敷料生产和出口企业;蕲春形成了“医、药、养、健、游”一体化的大健康产业,李时珍医药集团制定了国内第一个蕲艾中医药产品及保健品质量标准,连续三年入围“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广济药业是全球最大的维生素B2生产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强势发展,伊利集团是全国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产业之一,二期项目稳步推进,中粮肉食等一批食品饮料行业纷纷落户。

      三、夯实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基础

      (一)体制机制创新活力进一步释放。一是改革管理服务体系。在不突破市编委核定的内设机构个数的前提下,推行“大部制”管理,打造高效管理服务体系。二是改革人事管理方式。打破身份界限,推行全员聘任制,聘任期满后考核合格,重新聘任,实行“双轨运行”管理,即:干部编制内任职与岗位聘职相分离、档案工资与实际薪酬相分离、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与合同聘用管理相分离,实现干部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三是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激励机制,推行全员KPI(关键指标)绩效考评,建立客观的评价机制和考评体系,实现考核工作由“主观评价”向“量化考评”转变。四是改革分配激励机制。按照“以岗定薪、稳住基本、加大激励、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KPI绩效工资薪酬体系,薪酬直接与KPI绩效考核结果挂钩,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发放

      (二)企业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是加强技术服务。签单技术合同65家,技术合同成交额7亿余元;辅导企业申报专利2447件,商标注册5059件,软件著作权41件;2019年度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8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2家。二是加强培训服务。举办了高新申报、创新基金申报、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知识产权、商标专利工作专题、融资培训等内容的培训活动20余场,参训企业人员500多人次。三是共建孵化平台。建成各类孵化器15家,其中国家级1家;建设科研平台总数达到165家,建成院士工作站3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63家;获得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等一批“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称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老区黄冈已成燎原之势。湖北省黄冈产业技术研究院是由黄冈市人民政府、中科院武汉分院、黄冈师范学院三方合作共建,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术服务、科技投融资于一体的区域综合创新服务平台。

      (三)创新驱动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高新区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创新驱动评价工作,亲自部署推动实施编制了黄冈高新区创新驱动评价指标体系,纳入到高新区各园区和相关部门全年绩效目标考核,统计中心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协助开展数据收集填报,合力攻坚共同优化完善了创新驱动评价体系。

      四、进一步提升跨境创新和国际竞争力

      (一)加强推动招才引智。一是加强招商引资。黄冈高新区举行了2019年招商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此次签约项目涉及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协议总投资达460余亿元。其中,话语科技、3D英库等高科技企业纷纷入驻。二是大力实施人才新政。大别山人才新政“黄金十条”实施以来,落实了《关于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绿色通道”的实施细则》等系列政策,引进国家“千人计划”1人和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2人。

      (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一是助力企业技改。积极组织辖区企业开展“万企万亿”技改工程,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省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购置生产性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节能减排改造和产品质量升级等技术改造的企业,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为索菲亚、黄冈伊利、稳健医疗等企业的2018年度技改项目申报、兑付了总共500余万元的技改专项奖励资金。为兴和电力、鸣利来、联统机械等企业的2019年度技改项目申报、兑现了总共1000万元的技改专项奖励资金。随着全区创业创新工作的深入推进,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经济发展积聚新动能。二是加快培育新产业。今年全区积极推进了创业服务等工作。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通过组织线上线下结合共举办创智汇沙龙、直播电商公益课堂、政策解析等10余场精品化创业活动。目前已有30个创业团队申请入驻黄冈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通过项目评审团审核,引进入驻团队10余家。三是助推企业纾困。为助推企业复工复产,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我区助推一系列为企业减负的政策陆续出台,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以“政策+服务”的“组合拳”形式为辖区中小企业纾困。

      (三)加强创新要素集聚。一是加强市校合作。在武汉工程大学、武穴市、蕲春县等地组织专场对接会5场次,开展小分队对接100多次,实施合作项目75项。召开了“千企联百校”对接会,组织省内外53所高校院所104名专家教授与80多家企业进行路演对接;集中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267项、企业技术需求147项,现场签约合作项目13个。二是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新建科研平台30个,科研平台总数达到165家,建成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2家、院士专家工作站3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5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43家。市政府与中科院武汉分院、黄冈师范学院共建湖北中科产业技术研究院已获批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三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太阳能光热利用、风能与生物质能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努力建设中部地区新崛起的新能源产业基地。

      (四)重点突出园区提档升级。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高新区纵横交通框架,路网次干路、支路建设;市政基础设施能级逐步提升,供电、供水、供气、排水、排污等管网系统不断完善。二是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光纤到户工程和无线网络园区覆盖工程逐步完成,云服务正在建立。围绕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开展多层次智慧园区项目应用试点,企业开展信息化改造正在加快推进。三是优化园区空间布局。依托麻城、武穴、团风、浠水、蕲春、黄梅、红安县市的产业园区,推进“一区多园”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发展泡沫陶瓷、高压电瓷等新型材料专用窑炉产业;大力发展行星减速机、RV减速机、特种电机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医药化工、食品包装、石材及建材等行业加工设备等。

      (五)推进开放协同发展。一是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周边地区协同发展。深化与安庆、信阳、六安等地合作,开展大别山革命老区协同发展先行先试,共同建立跨省协调机制,在智能制造装备、太阳能光热利用、特色农产品加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展广泛深度合作,实现合理分工、错位发展,打造大别山革命老区优势产业集群。二是融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发展战略。对接武汉城市圈企业资源,积极参与武鄂黄黄区域合作,融入天河机场,鄂州顺丰机场经济区建设,依托东湖高新区机制体制创新、人才信息、技术优势提升我区创新活力。三是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深化与沿江高新区间战略接,探索跨区城产业联动、协同创新、协作孵化新机制,推动资源开放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共建园区等多种合作模式。

      下步,黄冈高新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步伐、招引优质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创新创业,加强区域合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撰稿人:张延凤(湖北黄冈国家级高新区科技统计局副局长)

      审核人:洪应政(湖北黄冈国家级高新区科技统计局局长、高级统计师)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应急管理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版权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能源局
    内蒙古开发区协会山西省开发区协会云南省工业园区协会天津市开发区协会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与外包产业联盟湖南省开发区协会安徽省开发区协会江苏省开发区协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北京市开发区协会山东省开发区协会福建省开发区协会广东工业园区协会上海市开发区协会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浙江省开发区协会
    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南都网联合早报网凤凰网和讯网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网易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光明日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中国国际投洽会绿色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广西钦州保税港区
  • 政府部门
  • 行业协会
  • 新闻媒体
  • 友情链接
  •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