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关于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力促产业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建议思考
2021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2年的政策基调和工作方向,明年的政策重心以稳字当头、宽而有度、先立后破、质优于量是四大关键词。在对制造业产业发展的描述中,明确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方向: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推动制造业技改;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培育隐形冠军、小巨人企业;加快数字化改造,推动高端制造、技术赋能,助推产业升级,增强制造业韧性,提升核心竞争力。产业兴则国兴,产业强则国强。产业是支撑经济增长、推进现代化、保障国家安全的核心力量,是大国竞争的根基所在。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诸多产业已实现了对发达国家在数量与规模上的追赶和超越,但是我国还不是产业强国,在质量、效率、竞争力、品牌、前沿技术等方面尚需追赶。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未来五至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会深入推进,国际间的产业、科技竞争更加激烈,产业分工和贸易环境会出现许多新的重大变化,我国产业发展在拥有战略机遇的同时,也将面临外部风险与不确定性增加的重大挑战。
制造业向来是大国经济的“压舱石”,对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质量至关重要。如何在全球变革中加速产业强国建设步伐,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工程,需要系统、全面推进。未来,我国制造业产业发展应从制度创新、要素支撑、模式升级等维度选择发展路径。
1、强化制度创新,夯实产业优化升级基础。一是着力推动制度创新。政府发挥制度创新主导作用,针对各地传统产业结构雷同、同质化竞争问题,建立健全鼓励创新和差异化竞争、中高端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出有效政策措施,调动传统产业升级积极性;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政府采购和税收激励政策,搭建技术服务平台,扶持传统产业升级。二是营造产业升级环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扩大中高端需求;以结构性减税等措施降低产业升级成本,鼓励增加研发投入,增强升级产业的赢利能力。三是引导实施技术创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加强对传统产业渗透融合,推动整体产业升级;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外溢效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面对全球制造业产品数字化、制造智能化、服务网络化最新发展趋势,我国制造业应全面实施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2、推动要素支撑,提供产业优化升级保障。一是提高基础保障能力。对构成产业链基础的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升级,重点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系统的布局和建设,为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经济的发展提供底层基础的保障;在城市、县镇等地区逐步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部署和建设,以平台为核心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将行业应用进行拓展和深化。二是加强技术应用推广。通过借助示范基地和园区建设等方式,充分发挥标杆企业的作用,引导企业根据行业需求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和应用创新,提高新型基础设施的应用和转换效率。三是完善优势产业发展体系。对机械、轻工家电、纺织服装等具有产业规模优势的领域,大力开展行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建立一套行业质量标准制定体系,力促行业向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形成一套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质量标准体系,将产品做精做细;通过过税收优惠、提供专项信贷等方式,为我国具有先发优势的高铁、新能源、通信技术等领域的国际领先相关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形成一种产业链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出台标准和政策加强相关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形成良好的竞争秩序;打造国际化品牌,有实力的中小微企业在“专精特新”上发力深耕,形成分工明确、运转高效、产业链衔接紧密的产业集群。
3、拓展产业模式升级,提升产业优化升级效能。一是推动数字经济应用。扩大数字经济在生产生活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链;培育数字化生态,推动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务建设,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在企业管理、远程协同等领域加速铺开,制造企业从管理、运营、生产、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升级。二是全面布局智能制造。建立全面协同的制造体系,引导企业拥有一套完整的目标导向的智能制造精益管控体系,引导企业对工艺过程进行优化,保证生产效率与质量的一致性,以适应产品定制化、制造服务化的发展方向;通过规划智能制造体系、工艺改善和高效协同的精准管控,促使制造业产业的品质提升,提升我国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三是完善产业绩效评价。建立健全技术绩效评估和淘汰机制,鼓励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督促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生产要素,实施专业分工,提高传统产业产品技术含量;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完善对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奖励制度,对技术创新有突出贡献者实施重奖,激发创新热情。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