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滨州经开区致力建设高质量一流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科技自主创新,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命题。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为“品质滨州”建设贡献生机勃勃的创新力量。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滨州经开区抓创新、促发展,着力构建起“科创经开”“1453”工作格局,即:锚定打造全省一流、全国先进的硬核化、市场化、国际化科创高地“一个定位”;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队伍、高融合创产集群、高品质创新生态“四位一体”科创体系;实施创新平台提级、人才引培提质、创新研发提能、成果转化提速、创新服务提效的“五大行动”;开展创新主体培育壮大、科创要素聚合赋能、研发实力持续增强“三项攻坚”,持续提升全区科创水平和科技竞争力,推动实现科技创新与特色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思路决定出路
就滨州经开区的现状而言,解放思想首要的是在事关全局的重大发展目标、重大战略任务、重大决策部署上,做到思想高度统一、共识高度凝聚。
在发展过程中,要基于经开区的发展现状来谋划布局,要以区位优越、科技创新等“八大优势”为底气,以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建成高水平产业集群为工作重点,从而解决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点问题,确立打造“科创经开”的精准思路。
有了思路,未来的发展就有了出路。
滨州经开区聚焦产业与科技的结合点,持续搭平台、强功能,促进科创能级跃升。按照省科技厅“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布局,服务渤海活塞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全力服务魏桥国科高研院筹建省实验室,做好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创业共同体、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创新企业载体培育工作。
滨州经开区坚持企业布局园区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依托7个专业化园区,对原有产业进行科学研判,与魏桥集团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先进材料、低空经济、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和新型农业、现代文旅“5+2”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
优势决定趋势
利用优势,才能不断拓大拓广发展空间,引领发展趋势。
滨州经开区地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叠加地带,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平台实力显著。开发区实施创新平台倍增计划,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魏桥国科高研院正加力创建省实验室,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入驻的畜牧兽医研究院获批中欧国家联合实验室,实现了滨州市国家级研发平台零的突破。渤海公共实训基地入选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实训基地。
人才实力雄厚。开发区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创新引才方式,拓宽育才渠道,完善留才政策,营造了“人尽其才”的良好生态。出台《优化人才集聚十条措施》,设立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自主培育省级以上人才28人,渤海英才80人。先后引进青年人才3000余人,其中硕博士340人。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个,形成了人才发展雁阵新格局,优质的人才资源将为科创经开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产业集聚效能明显。高端铝、装备制造产业被列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其中渤海活塞是世界前三、国内最大的活塞制造企业,连续37年全国活塞行业产销量冠军;正道机械拥有成熟的耐磨镶环研制技术,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检测和自动化生产设备,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创新生态实现突破。积极构建市场化成果转化体系,采取“大院强所”支撑策略,强化与“中科系”“高校系”合作,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产业决定未来
利用科技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产业才是决胜未来的关键一招。
滨州是山东省打造世界级高端铝业基地的核心承载区,铝产业规模全球第一,而经开区又是全市高端铝和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地,首个全省高端铝创新创业平台落户高研院,滨州铝产业先进制造山东省实验室预计年内获批建设。
开发区以行业需求为牵引、产业化落地为目的,建立成果转化“供需对接清单”机制,鼓励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发布科技创新需求清单,将魏桥国科“揭榜挂帅”、“赛马制”需求发布模式推广到汽车部件、航空航天、先进材料等重点行业领域,推动实现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重点依托航空航天产业园着力发展低空经济产业,推动因诺科技、率为科技、蜂巢航宇等项目投产达效,争取航翊科技、上博智像、恒运兴达等项目尽快落地;依托智算中心项目建成全国领先的算力产业基地,为工业应用场景下的人工智能和大模型开发提供算力支撑,将数字产业园打造成为智算产业基地。
2023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9.9%,列全市第1位;研发经费投入超6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持续以科技含“新”量成就发展含“金”量。
有如此多的优势作为巨人肩膀,滨州经开区有信心提出“全国一流、全省先进、全市第一”的定位,并将“争第一、干唯一、创一流”作为矢志不移的前进方向,让“5+2”特色产业集群拥有得以快速、健康、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