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江西多个县域开发区迈入“千亿元级”赛道 县域开发区如何澎湃大能量?
县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开发区是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压舱石”。
在江西省上百家开发区中,有大量开发区身处县域,有的甚至身处山沟沟里,但营业收入几百亿元甚至逼近“千亿元级”。县域开发区如何以“小块头”澎湃出大能量?
拼改革“动力”:用改革的办法破发展的难题
江西省县域开发区,不沿边,不靠海,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没有与生俱来的丰厚经济基础,如何才能弥补短板、化劣势为优势?
“园区前进的每一步,都牵动着‘改革’这根中枢神经。”分宜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李建军表示,“尤其对于配置资源有限,投资创新‘造血’能力不足的县域来说,不得不用、必须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的难题。”
纵观国内外,在传统的发展轨迹中,很多县域开发区普遍存在重圈地建园、轻产业规划,重“盘子”扩张、轻链上聚集,重硬件焕新、轻机制创新。
这些问题如何破解?
“让有限的资源,比如最核心的‘人、地、钱’都有效流动起来。”李建军说。
为此,分宜工业园区狠抓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成立工业投资发展、工程项目建设、招商安商服务三个板块公司,并实施“全体起立、全员聘用”,定制行政、招商、公司三套不同的绩效考核体系。
“首先,我们推动管委会从‘管理侧’向‘服务侧’转变,与企业沟通从‘官言官语’到‘商言商语’。其次,采取‘公司化、实体化、市场化、效益化’的运作模式,真正让懂商的人招商,懂产业的人搞产业。”李建军说道。
小企业大院落,土地利用率低;产线车间小,办公仓储大,厂房使用率低;企业入驻早,开工投产晚,产能效益低……在土地效用方面,分宜工业园也曾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挖掘出更多的可能?
分宜工业园区采用“分类识别+精准施策”,通过“5+2”评价体系精准识别47家低效企业,再以“退、缴、调、优”分类分批推进标准厂房集约利用。园区累计清理标准厂房10.3万平方米,盘活闲置土地2100亩。从3年前的入园企业112家、产值175亿元,到如今的入园企业210家、产值262亿元,成功实现了用最低成本、最快时间、最优方式再造一个“新园区”。
从“向管理要效益、以亩产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从输血变造血”四个核心思路,推动分宜工业园区动力再造、活力迸发、实力跃升。
拼产业“着力”:县域亟待延伸“长板”
县域要振兴,必须靠产业发展。然而,县域开发区的资源规模是有限的,如何找准产业着力点是关键落笔——唯有求新、求异、求精,才能延伸起一圈严丝合缝的“长板”,盛下更多可持续发展的好资源、好项目。
观察江西省一众“千亿元级”园区、县域经济发展尖兵,往往都有规模化、叫得响的首位产业支撑。
对此,高安高新园区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发挥特色优势,立起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链才是当下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最佳路径。”
位于高安高新园区的新材料产业园内,工人娴熟地操作着设备,薄如蝉翼的锂电池隔膜经过挤出、铸片、纵拉等工序,顺利封装下线,通瑞新能源公司16条生产线正马力全开,产销两旺。
凭借与国际标准并驾齐驱的设备和技术,该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及3C类产品电池,深受国内外知名品牌的青睐。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高安高新园区紧紧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机遇,抢占行业制高点,投资122亿元建设新材料产业园,通瑞湿法隔膜、睿捷铝塑膜、恩博干法膜等6个项目先后落地。投资20亿元的恩博新材料,拥有国内第一条采用吹膜技术的生产线;投资10亿元的睿捷新材料铝塑膜生产线、投资20亿元巨先新材料的PI膜,均突破国外技术壁垒……
目前,高安高新园区新材料产业园39条生产线全部试产投产,获评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全省招大引强重点项目“十强”;2024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42.04亿元,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走在前列。
同样以新材料为首位产业的湖口高新园区,工业营收从最初的1.3亿元,攀升至如今超千亿元,一举入选全国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榜。
新材料产业集群是湖口高新园区的首位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的新兴产业集群,主要位于湖口高新园区的龙山片区,湖口新材料产业集群2018年被省工信厅批复为省级重点产业集群。自成立以来,将锂电池材料作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先后引进、成立九江天赐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等天赐系龙头骨干企业7家,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材料、日化材料及特种化学品两大业务板块,开展锂电相关再生循环业务,以布局整个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形成了绿色循环经济。2022年,集群产值突破500亿元台阶,2024年,集群实现营业收入463.54亿元、同比增长3.24%。
拼营商“内力”:一手外攻“招商”,两手内修“安商”
随着建设统一大市场成为重大战略部署,加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正式实施,县域级开发区在经济发展和项目招引上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
江西省各级各类开发区探索“管委会+公司”这一新型模式,重点在于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的开发运营管理体制;与此同时,也希冀于以改革任务应对从比拼优惠政策搞“政策洼地”向比拼营商环境创“改革高地”这一重大转变。
位于分宜工业园区的市致瑞包装有限公司“5G+数字车间”,数字化智能中控屏实时跃动着生产数据——订单量拉满,产品合格率、产量等指标清晰可见。
“没有县里职能部门和园区的政策支持和帮扶指引,公司不会这么快完成数字化改造提升。”致瑞包装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道。
这家企业于2017年招引落户至分宜工业园区。企业相关负责人坦言,从原来一家不起眼的小纸箱厂,目前已发展为省内产能最大、产品最齐全的包装企业之一。如今,全线生产智能化,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每年可为企业节省开支100万元。
为逐梦新质未来,分宜工业园区“一企一策”深入推进入企诊断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136家企业入企诊断,90家企业启动了数字化改造,改造完成47家,“服务包”部署交付39家。
“外攻”招商,“内修”安商,企业“引得来、留得住”,园区方能“改得好、成长快”,如此理念在上高高新园区同样得以验证。
让配套服务更优——推进黄金堆、五里岭、镜山园区15条道路升级改造,新建标准厂房11.5万平方米,“一企一管”二期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让“心声”有“回音”——大力开展“大走访”行动,健全完善“高新园区企业微信服务平台”功能,实现企业诉求第一时间响应办理;
以硬实力“托举”——建立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27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2家。推动百思康瑞在杭州设立“科创飞地”,瑞雅药业、翰和药业、中盈科技分别在天津、长沙、广州设立“人才科创飞地”。
“以最大诚意、最优政策、最好服务,当好产业集群的‘店小二’、做好企业群众的‘贴心人’,这就是亮出‘家底’,展现‘真心’的过程。”上高高新园区管委会主任赖德根说道。(作者:邱素凡 何柳斌)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