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聚力破题“工业母机”,银川经开区组建产业创新联盟
近日,银川经开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迎来新的里程碑。由管委会牵头,联合共享智能装备、小巨人机床等17家产业链骨干企业,以及六盘山实验室、北方民族大学等核心科研院所的“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母机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已正式进入2025年自治区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名单。该联盟的组建,标志着银川市在推动工业母机产业协同发展上迈出实质性一步。
百亿集群的“喜”与“忧”
高端装备制造,是银川经开区的金字招牌。这里汇聚了51家规上企业,形成了以智能铸造、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精密轴承等为核心的百亿级产业集群。共享集团的世界级3D打印工厂、小巨人机床全国市占率领先的卧式加工中心、银利电气应用于“天宫”“神舟”系列的特种变压器、小牛自动化打破国外垄断的全自动串焊机……一批“单打冠军”在此熠熠生辉,奠定了园区坚实的产业基底。
聚焦到工业母机产业,其作为“制造机器的机器”,是整个制造业的根基。2024年,银川经开区工业母机规上企业13家,产值超31亿元,占装备制造业比重高达31%,带动上下游产值近百亿元。巨冈精工、乔锋、科德等新力量的落户,更为产业生态注入了新鲜血液。
然而,光环之下,隐忧并存。园区虽聚集了全市72%的工业母机规上企业,但产业链超过75%的关键环节依赖区外供应。区内协作不畅,产业链条不长,导致企业订单不足、成本分摊困难,市场竞争力被削弱。这成为制约产业迈向更高水平的枷锁。企业间、上下游衔接脆弱,强大的产业集群竞争力较弱,与“强首府”“产业强市”的战略目标存在差距。
从“单打独斗”到“联盟作战”
组建工业母机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正是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的关键密钥。它的核心使命,是彻底改变过去企业“单打独斗”的局面,组建一支能够攻坚克难的“联合舰队”。
园区管委会作为牵头单位,发挥“指挥部”作用,统筹协调资源。共享智能装备、宁夏小巨人机床、宁夏乔锋机械等17家产业链骨干企业成为“主力军”,覆盖了从传统数控机床到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全领域。六盘山实验室、北方民族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则构成了强大的“智库支援”体系。
“联盟的组建,是银川经开区推动产业从‘集聚’迈向‘协同’、从‘制造’迈向‘创造’的关键一步。标志着银川工业母机产业从单一制造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迈出了关键一步。”银川经开区科技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以协同创新为核心抓手,聚焦五轴联动、智能控制等‘卡脖子’核心技术,合力突围。”
构建“研发-中试-产业化”闭环生态
新组建的联盟,首要任务就是破解产业链协同难题。它并非一个松散的联谊组织,而是一个目标明确的任务型联盟,有着清晰的中长期定位与短期目标。
中长期,联盟将致力于强化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链补链强链。通过组织企业“揭榜挂帅”,联合攻关数控系统、精密传动部件等核心短板,提升本地配套能力。同时,依托六盘山实验室等平台搭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现技术研发、中试、产业化的无缝衔接。联盟还将扮演“产业粘合剂”的角色,引导龙头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带动中小企业融入高端链条,并推动工业母机与新能源、半导体等产业跨界融合。
短期内,联盟则致力于构建“政产学研用金服”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推动关键功能部件本地配套率显著提升,缩短技术成果转化周期。聚焦航空航天、军工、汽车等高端领域需求,打造3~5条智能化示范产线,培育10家以上“专精特新”配套企业,初步建成在西部具有领先优势的工业母机产业集群。
“过去我们研发,常感势单力薄。如今有了联盟这个平台,我们可以与上下游伙伴、高校专家坐在一起,共同定义问题、协同攻关,这不仅能大幅降低创新成本,更能让我们的产品更精准地匹配市场需求。”一位联盟内企业代表对此充满期待。
服务国家战略的“宁夏担当”
工业母机的技术水平,关系国家产业链安全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银川经开区工业母机产业科技创新联盟的组建,也被赋予了超越区域发展的更深层意义。
它不仅是园区实现自身产业能级跃升的战略支点,更是宁夏主动融入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为保障国家产业链安全贡献力量的“宁夏担当”。通过联盟统筹政策、资本、人才等核心要素,银川旨在打造西部工业母机创新高地,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版图上,刻下鲜明的“银川印记”。
风劲帆满图新志,砥砺奋进正当时。工业母机联盟的启航,吹响了园区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全面进发的号角。一支整合了政、产、学、研、金各方力量的“创新联合舰队”已拔锚起航,正驶向深蓝,它的航迹,也将为银川乃至西部地区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更多可行路径。
留言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