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资讯中心
  • 中国开发区
  • 协会服务
  • 中国开发区协会
  • 投稿

    收藏

    微信
    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

    加入QQ
    交流群

    留言

    《中国开发区》

    打开菜单

    收起菜单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中心 前沿观察

    王志刚:碳达峰碳中和要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1日 14:12 点击量:258 字体: 分享:

      6月17-18日,由科学技术部、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联合主办,以“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问题和工程路径”为主题的长城工程科技会议2021年第一次主题大会在京举行。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对这次会议的召开高度重视,充分肯定了长城工程科技会议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现代工程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进一步办好长城工程科技会议这一常设性学术论坛提出了明确要求。受刘鹤副总理委托,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会上宣读了批示内容。

      王志刚强调,我国提出2030年前力争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体现了我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碳达峰碳中和意义不亚于三次工业革命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3.5%,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形势逼人、使命逼人,中国科技界、工程界又该如何聚力攻坚?

      王志刚指出,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一场由科技革命引起的经济、社会、环境的重大变化,其意义不亚于三次工业革命,是关系到未来发展优势、可持续安全和重塑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仍存在强耦合关系,兼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碳中和目标实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王志刚认为,要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通过技术系统集成耦合与产业、区域协同优化,全面实现以非化石能源或可再生资源驱动的循环型零碳社会的变革性重构。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关于新技术、新市场的赛跑,是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在变革中与发达国家同场竞技。”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说,要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提升我国在低碳环保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储备。

      在李晓红看来,立足当下,新的变革必须营造与之配套的政策和环境,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低碳治理。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综合利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宣传等手段,为实现这一目标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防止“一刀切”和无效投资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表示,本次大会聚焦“双碳”目标,将充分发挥工程科技人员的智慧,以工程科技力量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与科学技术创新作出贡献。

      “双碳目标是能源革命的两个里程碑,将大幅推动节能和提高能效,同时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稳步减少化石能源,构建以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杜祥琬说。

      “化石能源技术体系基本是由西方工业化国家引领的,而且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大公司,低碳、零碳能源系统对全世界都是挑战和机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研究员指出,下一代能源系统以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为主,资源的重要性进一步下降,利用资源的能力和技术凸显。

      实现“双碳”目标,迫切需要重新认识我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只讲‘富煤’‘缺油’‘少气’,不能准确描述我国能源资源禀赋,这是影响我国能源政策、能源战略的重大问题。”杜祥琬提醒,我国已开发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1/10,能源低碳转型的资源基础是丰厚的。

      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初步研究认为,工业、电力、交通、建筑等领域可在2030年前相继达峰,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有望于2027年前后达峰,峰值较2020年大约增加5-7亿吨。

      “实现碳达峰的过程中,要尽力做好实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杜祥琬呼吁,“实现双碳目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科学的转型过程,政策性很强,需要把握好节奏,积极而稳妥,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

      用能新技术的生动实践

      周大地直言,“十四五”期间要实现化石能源消费的增速和增量逐年下降,才能实现2030年前达峰。当务之急是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速度,使新增的能源消费主要或全部由非化石能源提供。

      “加快发展既有节能效果又符合低碳转型发展方向的用能新技术。”周大地以电动汽车为例说,即便用了化石能源发电,它的百公里能耗也比燃料汽车低一半以上,随着以后电力变成零碳,电动汽车也就真正实现了零碳。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的演讲,则将与会者目光带入山西芮城的一个村子。这里建立了以分布式光伏为核心的新型农村能源系统,一户屋子顶上装有20千瓦以上的光伏,平均一年就能发2.2万度电,1.2万度足够农村生产、生活和交通家庭使用,剩下的1万度绿电可上网。

      江亿切换了一张PPT继续说,如果在我国有条件的农村屋顶都装上光伏,初步估计将有20亿千瓦的安装容量。这意味着,一年能发3万亿度电,占了未来中国总电力需求的23%。

      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王志刚对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开展更加深入的战略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二是积极推动与“双碳”相关的科技创新和工程建设,在关键、核心、重大的技术发展方向上攻坚克难、久久为功。三是做好人才储备,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应急管理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版权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能源局
    内蒙古开发区协会山西省开发区协会云南省工业园区协会天津市开发区协会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与外包产业联盟湖南省开发区协会安徽省开发区协会江苏省开发区协会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北京市开发区协会山东省开发区协会福建省开发区协会广东工业园区协会上海市开发区协会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浙江省开发区协会
    中国新闻网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南都网联合早报网凤凰网和讯网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网易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光明日报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中国国际投洽会绿色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广西钦州保税港区
  • 政府部门
  • 行业协会
  • 新闻媒体
  • 友情链接
  • 留言箱